赏析 注释 译文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宋代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馀 一作: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咏物 爱国 思乡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扬州与丁山人别

唐代权德舆

将军易道令威仙,华发清谈得此贤。
惆怅今朝广陵别,辽东后会复何年。

贺祁东园进士锦旋为九旬令祖母暨两尊人寿

明代洪穆霁

昼锦新从北极回,綵衣犹带上方裁。高堂迭进千秋寿,艺苑群推盖代才。

天阔星文霜剑动,江寒月色夜珠来。追欢次第联花萼,同醉仙人露一杯。

又自用韵

宋代陈著

泛泛一风舟,谁与管去留。
儿翁忘市井,女友隔河洲。
聊尔诗还债,从他笑有仇。
山林原自好,明日得归不。

忆昔 其四

明代郑潜

忆昔元正万象新,九天云气动龙鳞。朝回佩印还乌府,公退乘骢出紫宸。

中国山川频问俗,长沙民物倍伤神。三年洒尽思亲泪,报主忧时志未伸。

培芋

明代谢迁

平畴满眼尽枯荄,尤向山中惜芋魁。翠叶翻云能自庇,赤心承露且加培。

全收敢望三秋富,苟活须凭一雨来。分付家僮勤著力,岁寒还我地炉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