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竹枝词二首·其二

唐代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

宋代梅尧臣

甲申七月七,未明至三沟。
先妻南阳君,奄仳向行舟。
魂去寂无迹,追之固无由。
此苦极天地,心瞀肠如抽。
泣尽泪不续,岸草风飕飕。
柎殭尚疑生,大呼声裂喉。
柁师为我叹,挽卒为我愁。
戊子夏再过,感昔涕交流。
恐伤新人心,强制揩双眸。
未及归旅榇,悲恨何时休。

送张炼师还峨嵋山

唐代司空曙

太一天坛天柱西,垂萝为幌石为梯。前登灵境青霄绝,
下视人间白日低。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霓。
春山一入寻无路,鸟响烟深水满溪。

湘山寺 其一

清代汤右曾

花雨飘宝幢,微风韵塔铃。驯鸽上斋钵,老僧间诵经。

客子入门来,佛镫晚荧荧。被径蔓萝葛,闻香启幽扃。

法界优昙华,三岁始一零。寺有千日莲,三年一开落。

廊深苔藓古,地僻草木灵。缅惟咸通来,日月如奔霆。

颀然金粟老,仿佛长眉青。

先天观

元代陈旅

龙虎山南古涧阿,幽人住处白云多。千林总种三珠树,百亩曾收五色禾。

丹鼎夜光迎海日,石船秋影接天河。环中异趣知谁会,我欲穷源过碧萝。

次驹父游孺子亭韵

宋代李彭

平居懒与慢相亲,寄傲行歌似隐沦。水退荷花饥残暑,秋来山色挽幽人。

从雌鸂鶒窥黄帽,旁母凫雏映白蘋。兴罢归来去高卧,诗成聊复寄雷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