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酒泉子·长忆孤山

宋代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怀念 写景 写山
赏析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面,无论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潘阆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武夷回宿护国寺

明代朱谏

九曲循溪下,长桥卧彩虹。客怀怜蟋蟀,秋意在梧桐。

古寺钟初定,虚窗日正中。翻然动归思,新水送孤篷。

初游云居寺二十韵

清代弘历

明发事清游,村烟淡霭浮。欲暄春旭丽,不冷晓风收。

历历遵原陌,行行度野沟。杏含红见远,柳怯绿疑偷。

近识花原未,明看枝已柔。问谁开谢墅,闻说是菟裘。

入谷蹊偏隘,寻逵骑半留。村民瞻露冕,缇士漫鸣驺。

恍到琉璃界,纷迎云水俦。行营刚廿里,古寺阅千秋。

碑字传贞观,莲经悟比邱。庄严信希有,名象许诠不。

潇洒坐精舍,檐楹揭素帱。藉因休众倦,便以纵晴眸。

僧进伊蒲馔,鹤弹梵呗喉。此来探胜赏,讵为访禅修。

经洞犹云表,崖途有瀑流。要凭穷一览,未便更他投。

曩者遥瞻企,佳哉今取酬。佛宁擅独乐,我祇励先忧。

宿严州天宁寺 其二

明代林光

浮生半日閒难得,已借僧床十日眠。建茗几烹严子濑,牙香初散富春烟。

诸侯传食端堪愧,山水嬉游是夙缘。杯酒未将疑老衲,醉中元亦有真禅。

是夕伶人奏剧客有以救蛇获报者戏于席上赋此呈林君

明代胡应麟

千帆晴色下高舂,锦席华镳夜过从。尘榻久悬徐孺子,角巾长垫郭林宗。

青云是处披文豹,紫雾何年化白龙。愁绝吴枫江路远,飞霜寒彻曙天钟。

醉中放歌五章 其五

明代胡应麟

君不见东王公,金茎琼醴延青童。君不见西王姥,高宴瑶池万妆舞。

白云在天丘陵出,青雀翻飞报汉武。列仙群圣三百六,笑揖天姝美如玉。

东方小儿下界游,蟠桃三熟仍三偷。暂解貂裘换云液,我欲乘风上八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