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代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蕴山以近诗寄惠州舟中点定漫书纸尾

清代翁方刚

此事辟如作画然,得意乃在笔墨先。龙晴一点却飞去,金针欲渡何由缘。

道子之笔项容墨,尚闻洪谷讥其专。象外虽云得摩诘,设色何必非龙眠。

吾观营邱华原辈,胸中本有全山川。层峦叠嶂架楼阁,野桥细路分水泉。

天然远近与向背,依约脉络相蝉联。然后淡浓视意到,变化开阖非言诠。

此须多识多阅历,目存心鉴日复年。位置乃能一一合,孰为粉墨黄朱铅。

洎乎神来气来候,但见一片成云烟。向来所取尽糟粕,或进于道通于禅。

裹粮方能办远适,求鱼且莫思忘筌。不到解衣盘礴裸,敢希神妙秋毫巅。

谢生新诗录寄我,正值惠州初放船。短篷晴日为点定,罗浮日日横几前。

偶因即自悟妙理,再书纸尾词牵连。生如问我何处得,得自远麓空江边。

汉铙歌十八曲 其八 上陵

明代王世贞

上陵一何高,高亘天宫阙,武夫璘斑。又有青龙白兽,列峙云端。

银海汎澜,金凫游戏其间。谓不如乘龙而见上帝,赐药一丸,令汝遨游自然。

肃肃桥陵,岂藏衣冠。寿千万岁,乐不可言。

陈推官幽居十咏·雪中访隐

宋代王炎

寒气侵凌鹤氅,苍头急打柴门。
鹊抱冰枝欲语,山人喜色春温。

效陶彭泽·一梦倏已尽

唐代司马扎

一梦倏已尽,百年如露草。
独有南山高,不与人共老。
尊中贮灵味,无事即醉倒。
何必鸣鼓钟,然后乐怀抱。
轻波向海疾,浮云归谷早。
形役良可嗟,唯能徇天道。

题金陵长干寺塔

宋代贺铸

南国长干古佛祠,浮图鸳瓦碧参差。欲追三阁登高作,非复六朝全盛时。

檐角西风挂星斗,墙阴寒雨啸狐狸。劫灰终换人间世,石甃金棺好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