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代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婉约 纪游 写景
赏析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山中采菖蒲寿安晚老仙

明代史鉴

山中采菖蒲,泽中采雕胡。雕胡持作饭,菖蒲持作菹。

问君将何为,言就仙人居。仙人居安在,震泽东南隅。

门前有长路,青松间白榆。舍后有清池,莲叶巢神龟。

高楼临水起,缥缈邻太虚。木兰为轩槛,桂树为门枢。

黄金为宝盖,八角垂流苏。仙人山泽癯,为乐自愉愉。

长身且高颧,红颜白髭须。潜光饮夕气,眺景含朝霞。

有子两三人,才名皆丈夫。朝莫问平安,济济庭中趋。

诸孙八九人,温温玉不如。出门远行游,所业在诗书。

经年一来归,银鞍照骊驹。寿星何煌煌,照我仙人居。

贺客来满途,仙人旧悬弧。请客坐堂上,布地红氍毹。

促令办中厨,品物事事殊。山珍间海错,肥羊和笋蒲。

玉壶湛清酒,金盘鲙鲤鱼。名娼出邯郸,窈窕世绝无。

头上翠琅玕,耳悬明月珠。紫绮为下裙,红罗为上襦。

上堂拊琴瑟,下堂吹笙竽。清歌按妙舞,行云随卷舒。

坐中黄眉翁,向前持一杯。三千一洗髓,九千一伐毛。

请看目瞳子,清光果有不。金石未为固,乔松真吾徒。

昆崙阆风上,与尔长嬉游。

苦感暮春骤寒

清代吴妍因

东风忽作北风吹,青帝偏施黑帝威。虎虎猛于秋肃杀,花花落似雪纷飞。

红消紫散天如晦,雨覆云翻事尽非。千里江南嗟易暴,黯然无语悔言归。

念奴娇 宏光

清代郑燮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後来狂客。
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
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
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赠刘克平

明代张弼

一个吟身十亩间,抄书看画自消閒。百年尘事如双陆,三月风光又牡丹。

不用草玄期后世,且须浮白醉南山。张翰久谢冠缨缚,买得扁舟任往还。

桂州水西

宋代吕本中

隆隆而雷风乘之,断霓落日江东西。江头古寺颇岑寂,僧檐正与南山齐。

我来端坐已寒暑,终日看山默无语。盗贼连村那敢问,藜苋充肠未为苦。

早禾已旱心所知,正待前山一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