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小雅·苕之华

先秦佚名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赏析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猜您喜欢

次韵山庄杂咏十首 其十 怀新

宋代周密

我不如老农,绸缪先牖户。万宝忽已新,见此离离黍。

田家终岁劳,一饱天所许。细诵七月诗,仁意森莫禦。

年登而民贫,未谂何以故。

岁暮遣怀

明代邵宝

门前馈岁野人来,手折梅花已半开。观为江山留晚阁,兴将旬日动春杯。

年占方怪冬无雪,世计还惊夜有雷。聊托閒情到诗社,两童东去复西回。

雪中诣相国寺

宋代刘敞

西风卷雪白如沙,索漠空林开白花。病僧迎客兴不浅,自启轩窗煎越茶。

苕雪作感旧诗有「欲近霜风吹帽节可能无感白衣来」之句盖去岁九日余在病中苏堪强邀作登高之会也因次其韵

清代陈曾寿

当时岂意无来岁,刻意周旋到不才。倍惜流光酬令节,强携衰病揽高台。

卧闻寒蟀凄凄语,仰数昏鸦一一回。苔碧枫红秋色里,闭门岑寂更谁来。

闻雁

明代刘克修

水落天空秋气清,夜深闻雁过高城。蒹葭水国情偏适,霜雪天涯梦独惊。

弄影每怜干陆羽,离群应作断肠声。天南天北随时度,谁念年年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