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赏析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杨朴

杨朴(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闻雁

明代朱诚泳

满空寒雨度潇湘,楚水燕云道路长。惆怅故人千里别,好传尺素过衡阳。

过漂母祠 其二

清代许传霈

奇士常逢潦倒秋,汤汤淮水溯韩侯。时当失意受恩易,不必千金亦愿酬。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云门寺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为韵十首

明代陶望龄

两崖十里苍簋根,中藏一溪云月髓。嫩粉生香笋出林,老枝压地花成米。

溪上老翁撑竹船,摘米炊枯弄清泚。月下何人见往来,惟有山猿同坐起。

同姜泛水题裴司马东斋

唐代刘长卿

不记鄱阳郡,俱因谪官过。白云心已矣,沧海意如何?

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春风骑马醉,江月钓渔歌。

步履侵苔廨,顷冠拂薜萝。远山终日在,芳草傍人多。

莫学灵均怅,愁竟楚水波。

晚妆曲

明代黎玉书

几逐朝云春思结,惊残午梦邻鸡歇。隔帘爱杀卖花声,不惜红妆待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