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西施滩

唐代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赏析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赠徐叔弘侍御

明代韩日缵

良马出燕京,云锦浑如织。长鸣起北风,霜蹄不得试。

金埒玉为珂,道远终莫致。幽并游冶儿,校猎日连骑。

过野不一顾,血汗还弃置。山路泣蘼芜,盐车苦憔悴。

乃有九方皋,聊执圉人事。那谁骊与黄,登閒尽上驷。

昭王市骏骨,千金忽如遗。鸣鞭历上都,騕袅将自至。

读史 其一

清代王荫祜

高文侈美新,何如赤伏符。投阁乃不死,咄咄莽大夫。

公燕诗九首 其三 子建

明代李攀龙

流飙起飞栋,群星集棂轩。月出芙蓉池,清光满西园。

侍者夜行觞,绮缟一何繁。玉颜可揽持,顾眄属所欢。

华镫正徘徊,步障随风还。弦歌荡层台,激响拂潺湲。

公子多忧客,从横各成篇。主人自和氏,披褐将谁愆。

绝缨纷陆离,堕钗复阑干。取乐此一时,嘉会良独难。

次韵张去华院中感怀

宋代苏辙

登朝已老似王阳,脱叶何堪雾雨凉。
案上细书憎蚁黑,禁中新酒爱鹅黄。
临阶野菊偏能瘦,倚槛青松解许长。
仕宦不由天禄阁,坐曹终日漫皇皇。
〈辙顷自绩溪除校书郎,未至京,除右司谏。
竟不入馆,故以为恨。
〉主

扇子诗 其七十

宋代李石

亲见庐山面目来,翻经台上月轮开。山间长物浑无用,多斫云根入蜀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