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赏析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见侍者乞语为入道蹊径

宋代释惟一

入道蹊径无蹊径,日用现行何不省。
和南问讯已乖张,应对宾朋曾不隐。
同盂共饭况三年,话破那知万万千。
今日炷香重觅语,许时聚首成徒然。
老僧更不能忉怛,痛掌宁辞当面搭。
从教负痛走出门,呼天怨骂齿没舌秃口未合。

题李伯时潇湘卧游图用苏东坡题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韵 其三

清代弘历

巴陵烟树色,夕照与天齐。远派来三蜀,归帆下五溪。

卧游方汗漫,神解谢筌蹄。聚散千秋事,浮云湘水西。

桐庐县泛舟东归

宋代陆游

桐江艇子去乘月,笠泽老翁归放慵。
一尺轮囷霜蟹美,十分潋灩社醅浓。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醉里试吹苍玉笛,为君中夜舞鱼龙。

寄谢陆义斋廉使诸公

元代曹伯启

峥嵘古暨阳,事简风俗淳。仆也一何有,忝为幕中宾。

齐瓜六见熟,于今作閒身。东皋事游息,联镳出城闉。

时当仲夏初,万木繁阴新。眺览悉幽胜,主宾若同寅。

云间陆公子,丰姿迈群伦。妙龄心老大,富贵不骄人。

石居状元后,累叶为缙绅。海翁文章伯,子弟尽麒麟。

何有两夫子,家声德相邻。行乐兴非浅,杯盘夜及晨。

名园开锦绣,品馔罗奇珍。晚入清凉界,诸公礼极臻。

于菟亦无惧,酒力乃尔神。处士叶其姓,绿绮随乌巾。

时闻操一曲,天地还氤氲。歌调间南北,手谈弃疏亲。

黄云遍四野,遐迩不忧贫。凝睇即成趣,满怀俱是春。

主人捧觞劝,厌饫难为嗔。斜日觅归路,瞢腾入嚣尘。

梦觉思梗槩,拥鼻如酸辛。惓惓无以报,作诗记天真。

艳体 其二

清代罗秀惠

露颖秋波镞剑尖,天然骨格化工添。酥胸滑腻鸡头剥,鬒发流香燕尾纤。

款曲加餐时剖鲤,温柔戒旦警明蟾。香奁艳体教摹仿,半臂消寒斗韵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