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国风·周南·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诸侯公子的诗。但这公子究竟是作为商纣“西伯”的文王之子,还是爵封“鲁公”的周公旦之子,抑或是一般的贵族公子,就不得而知了。按朱熹《诗集传》“文王后妃德修于身,而子孙宗族皆化于善,故诗人以‘麟之趾’兴公之子”的解说看,似指周文王的“子孙”而言;但《毛诗序》则有“《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之说。既为“衰世”,就非必定为文王或周公之子了。

  赞美贵族公子,而以“麟”起兴,这在今天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却是一桩异常庄重和动情的事。所谓“麟”,其实就是糜,鹿之一种而已。不过古代传说中的“麟”,却非同寻常:据汉刘向《说苑》称,“麒麟,麕身牛尾,圜头一角,含信怀义,音中律吕,步中规矩,择土而践,彬彬然动则有容仪”;《春秋感应符》更发挥“一角”之义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荀子》亦云:“古之王者,其政好生恶杀,麟在郊野。”大抵是一种兆示“天下太平”的仁义之兽。所以后儒赞先王之圣明,则眉飞色舞于“麒麟在圃,鸾凤来仪”;孔子生春秋乱世,则为鲁哀公之“获麟”而泣,以为麟出非时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诗所传达的热烈赞美之情了。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两幅美好画面的化出和叠印:眼间刚出现那“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的仁兽麒麟,悠闲地行走在绿野翠林,却又恍然流动,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来。仁兽麒麟与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辉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赞叹之情。于是“于嗟麟兮”的赞语,便带着全部热情冲口而出,刹那间振响了短短的诗行。二、三两章各改动二字,其含义并没有多大变化:由“麟”之趾,赞到“之定”、“之角”,是对仁兽麒麟赞美的复沓;至于“公子”、“公姓”、“公族”的变化,则正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所说,“此诗公姓犹言公子,特变文以协韵耳。公族与公姓亦同义”。如此三章回旋往复,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断交替闪现,耳际是“于嗟麟兮”赞美之声的不断激扬回荡。视觉意象和听觉效果的交汇,经了叠章的反覆唱叹,所造出的正是这样一种兴奋、热烈的画意和诗情。

  前文说到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似乎已没有异议。但它究竟歌唱于何种场合,实在又很难判明。方玉润以为此乃“美公族龙种尽非常人也”(《诗经原始》),大抵为庆贺贵族生子的赞美诗,似乎较近原意。古代的王公贵族,总要自夸其身世尊崇不同凡俗,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定是“龙种”、“麟子”。这首诗用于恭贺贵族得子的场合,大约正能满足那些王公大人的虚荣、自尊之心。然而,自从卑贱如陈胜、吴广这样的氓隶之徒,曾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之语揭竿而起以后,凡俗之家便也有了愿得“麟子”的希冀。在这样的背景上反观“麟之趾”,则能与仁兽麒麟媲美,而可热情赞美的,就决非只有“公族”、“公姓”了——既然有不少贵族“龙种”,最终被历史证明只是王冠落地的不肖“跳蚤”;那么凡俗之家,就也能崛起叱咤风云的一代“麟子”。

猜您喜欢

同吴郎饮道院

元代萨都剌

三月江南飞柳花,松间童子脸如霞。旋呼采石仙人酒,来醉山阴道士家。

西日下城人影散,东风吹马帽檐斜。吴郎今夜瓜州渡,回首江头月满沙。

湘西四绝堂再送蔡如晦 其一

宋代郭祥正

长城截湘江,盘盘据天险。承平逾百年,民富德泽渐。

层居出云汉,门户当翠琰。尤爱湘西山,佛寺金碧俨。

引泉甃深池,因崖起危广。长松争嵯峨,众木就退敛。

远思秦汉间,疑此藏玉检。盘石可径卧,苔发滑胜簟。

方塘才俯窥,引手取莲芡。四绝校重轻,欧沈信已忝。

卓然韩杜诗,光焰不可掩。大羹味全醇,美玉灭瑕点。

悄若蓬莱峰,夜浪岂忧飐。又如上帝箓,默诵破群魇。

惟惊落俗口,一读一遭贬。知音希世逢,谁谓此言谄。

穷奇须竟欢,忧来热吾脸。不得陪俊游,自知冗官玷。

论情既霄壤,咫尺隔秦陕。不为谢安侈,应慕杨绾俭。

赓酬继前唱,岩壁俟镌剡。去为经世霖,慰此楚封歉。

离杯空酣酣,离恨犹冉冉。雁鸣洞庭阔,霜雪鬓毛染。

行矣无淹留,路转双旌睒。

芭蕉道中

宋代释正觉

雨暗冈头客路,炊烟山里人家。
映水竹鸡聒聒,飘风字雁斜斜。

日本杂事诗 其二十三

清代黄遵宪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宝干山茶

宋代李廌

山茶乃凡木,宝干始为奇。
婉雅瑞荷花,扶疏连理枝。
倾心相尔汝,和气生怡怡。
清阴亦可爱,恶木正离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