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鹤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赏析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又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徙居

宋代强至

人生如寄客,况复真客宦。
南舟与北车,来往若征雁。
残暑赴西雍,冉冉忽秋晏。
三徙乃定居,什物旋营办。
腾移费负挈,犹恐仆夫讪。
幕府文书稀,食息有馀閒。
短才乏所补,公给浪蒙豢。
惧辜主人恩,从事不敢慢。
南轩有佳趣,流渠泻幽涧。
潺潺无时休,弄水悦童丱。
关中气候晚,时菊始云绽。
亦有终南云,朝暮生顾盼。
浩歌一樽酒,常分任鹏鷃。

夏日和氏庄同田三使君

明代左国玑

去廓村居遂考槃,炎天聊解使君鞍。不辞野馔扳留薄,更觉茅堂意绪宽。

云近清秋常弄态,林淹宿雨昼生寒。经旬亦有看花约,僻地还同一醉欢。

寄永嘉太守赵茂实

宋代戴复古

龚黄古贤牧,政事见于今。
疾恶风霜手,活人天地心。
躬行循吏传,时作谢池吟。
我欲依刘表,常忧老病侵。

芹溪九曲诗 其四

宋代朱熹

四曲烟云锁小楼,寺临乔木古溪头。僧归林下柴门静,麋鹿衔花自在游。

戏书 其三

宋代李彭

渫井寒泉彻底清,不容私地有蛙鸣。修除何独充庖易,要看箨龙将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