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点绛唇·醉漾轻舟

宋代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写景 抒情 山水
赏析

  上片首二句本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开篇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尘缘”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自是相对灵境而言的。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在写法上,只说“尘缘相误”,隐去尘缘的具体内容,便产生空灵蕴藉,词情摇曳生姿的效果。此刻自己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过片二句,勾勒出一幅“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满庭芳·山抹微云》)一般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尤给人天涯飘泊之感。紧接一句“山无数 ”,与“烟水茫茫”呼应,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的境界,这就与上片“尘缘相误”二句有了内在的联络,上下片意脉不断。下片开头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暑雨忆衢州一绝

宋代苏籀

衣裳俎豆信华风,酒圣茶颠倚独松。
夏屋渠渠听聚雨,数寻竹外泻琤淙。

怨诗五章 其二

清代姚燮

仓庚戢其翼,柘林鸣斜晖。青楼谁氏妇,绰约罗敷姿。

约腕玉条脱,称身金缕衣。兰心化莲苦,缘茑从槿枝。

双燕巢画梁,欲诉安所辞?携筐就南陌,反身还入帏。

骏马从西来,马上轻薄儿。少小班家女,十岁投深宫。

春兰俪幽淑,秋月澄华容。君王忽不顾,团扇悲秋风。

含泪思昔日,姊妹桃李红。围卮饯东郊,艳服骄车骢。

临行佯拭泪,狂喜动私衷。一别忽十载,信息如逝鸿。

阿监同乡来,贻我书匆匆。昔日皆覆额,儿女罗庭中。

送昂上人游洞庭诸山

明代姚道衍

西风飞锡度如舟,来向湖山作胜游。
七十二峰青一色,君看何处独宜秋。

喜念祖同宝之到滇

清代邹永绥

父子追随定省来,路长天冷雪皑皑。山中屡欲探梅信,客里无须劝酒杯。

老矣而翁皮骨尽,勖哉犹望子孙才。剥穷复反循环理,试看春风启冻荄。

莫士元山水歌

明代童冀

吴兴画手古所传,近代复数莫士元。莫郎画山惟画意,不学吴人金碧繁。

前年为我写岑寂,落笔悲风动萧瑟。不知浑沌开何年,绝壁犹含太古色。

两株古木苍藓皮,烟云轇轕回风吹。广乐秋张洞庭野,铁网夜起珊瑚枝。

林下古木荒茅茨,绿萝交络檐间垂。抱琴来访者谁子,路险不畏溪桥危。

颠崖石磴何逶迤,仙人往往凌丹梯。九疑衡岳俨在目,复恐有路通仇池。

我家金华山色里,见画忽忆山中时。明年春雨瑶草绿,荷锸归采南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