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宋代苏轼

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
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
赏析

  上片,运用象征、寄寓手法,写了少妇见物动心的“愁”情。“井桐双照新妆冷,冷妆新照双桐井”,与“新妆本绝世,妙舞亦如仙”(南朝梁王训《应令咏舞》)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本意是写少妇的外表美,可苏轼还是要将象征萧瑟的“梧桐”,与象征美女的“新妆”,放在一起映衬着写,且树与人共鸣,为的是突出少妇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而“愁”思满怀。同样,“羞对井花愁,愁花井对羞”,又进深一层从“梧桐”照秋,写到“井花”愁秋。从“井花”愁秋又写到少妇“对羞”。花与人对话,还是为了突出少妇伤感秋色衰败,春心消融,“愁”思绵绵。

  下片,直写闺阁少妇夜思郎君的自嘲心态。“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首先从“影孤”进到“孤影”,从“夜永”进到“永夜”,反映了少妇夜思的漫长过程。一个“怜”字,传神地贯穿始终,有“徘徊处渐移深窈,何人正弄,孤影编趾西窗悄”(宋代周邦彦《倒犯·新月》)的徘徨不安的情态。“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进一步衬托少妇秋夜思念郎君的深沉心态。“楼”与“秋”互不兼容,楼已横秋,人何须眺望,一语双关,秋色值不得眺望,郎君也不能如此。

  全词运用象征、双关的手法,在苏轼笔下,爱情所具有的神秘而微妙的内蕴,少女羞涩而多愁的心态,被反复描绘。从极为普通且能反映秋色衰临的景物“桐”、“井”、“花”、“楼”,寄寓了少妇“永夜”孤影的梦幻感、寂寞感和愁苦感。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点绛唇(和安行老韵)

宋代蔡伸

香雪飘零,暖风著柳笼丝雨。恼人情绪。春事还如许。
宝勒朱轮,共结寻芳侣。东郊路。乱红深处。醉拍黄金缕。

锦钱馀笑 其二十一

宋代郑思肖

突然出身来,拨却青天转。击破古洪濛,碎作七八片。

片片生春风,散作花柳面。面面冷眼笑,何处不相见。

越台新柳 其七

明代屈大均

垂柳炎州自昔稀,几家新种未成围。江南江北无人处,黄鸟枝间正乱飞。

有所思二首

明代张煌言

尧封禹贡几沧桑,海外何当有大荒!衔烛地惟留野鹿,采香人亦类文狼。

空将汉法颁司隶,独少周原纪职方。寄语居夷诸将帅,秋风万里待归航!

杂兴十二首

宋代方回

生世六六载,始获玷末科。
选官六六载,仕少閒日多。
逆旅脱兵火,专城免干戈。
中原久隔绝,忽焉得经过。
水涸梁山泊,淮流受黄河。
往者故已矣,方来将若何。
开岁七十一,聊拟自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