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

宋代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词由登楼而有感,登高远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胸怀天下,仍不能忘怀的是还在沦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样对失地的收复充满希望。

  上片描写奠枕楼的宏伟气势以及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来描述高楼的气势,一是奠枕楼建设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楼高耸入云,气势非凡。“征埃成阵”,“今年太平万里”是人民安乐的根本条件,点出了行客如云,市场繁茂,以前的饥荒凄凉的景象,已经绝迹。接下来写的是登上楼以后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为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今年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这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最后把矛头直接刺向南宋当朝:“东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车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从广阔的视野又收回到奠枕楼周围的实景中去。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东南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了北伐中原的大业。

  下片头三句“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是由古人联想到自己。当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怀嵩楼,最后终于回到故乡嵩山。但是作者自己处于这个南北分裂的时代,祖国不能统一,故土难回,肯定会让李德裕笑话自己。这里已经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弃疾初到滁州,见到的人民是:“方苦于饥,商旅不行,市场翔贵,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见《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而现在完全换了另一种景象,这是他初现身手的政绩,也是他的骄傲。“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将有所作为,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这首词豪放雄伟,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弃疾南渡后,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词作。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北山

唐代王绩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子平一去何时返,
仲叔长游遂不来。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杂兴 癸夘九月也 其六

明代韩邦奇

虚名误入蓬瀛选,侍讲常依日月边。云拂翠华开宝扇,香飘御几展缃编。

昌期景运逢千载,周诰虞谟达九天。遥忆秋来炎暑退,定开春殿御经筵。

鹦鹉洲

宋代蒋之奇

落日汉阳孤阁对,秋风鄂渚数舟横。偶吟万里飘流句,独倚沧洲忆祢生。

涟水观音像赞

宋代释德洪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春日

明代张诩

绿归溪水腻,红入路花明。约伴采芳去,依山徐步行。

真境诗堪画,愁城酒可倾。寻僧知寺远,云外断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