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隋宫燕

唐代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赏析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燕语如伤旧国春”,目睹过隋宫盛事的燕子正在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感伤。这感伤是由眼前的情景所引起的。君不见“宫花旋落已成尘”,此时春来隋宫只有那不解事的宫花依旧盛开,然而也转眼就凋谢了,化为泥土,真是花开花落无人问。况且此等景象已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尚且感伤至此,而何况是人。笔致含蓄空灵,是深一层的写法。

  天下当然没有如此多情善感、能“伤旧国”之“春”的燕子。然而“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读者并不觉得它荒诞,反而认真地去欣赏它、体味它。因为它虚中有实,幻中见真。隋宫确曾有过热闹繁华的春天;而后“一闭风光”,蔓草萋萋;春到南国,燕子归来,相对呢喃如语;这些都是“实”。尽管隋宫已经荒凉破败,隋宫燕却依然年年如期而至。燕子衔泥筑巢,所以那宫花凋落,旋成泥土,也很能反映燕子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燕子要巢居在屋内,自然会留意巢居的屋子有没有人。这些都是“真”。诗人就是这样通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隋宫的衰飒和春燕归巢联系起来,把燕子的特征和活动化为具有思想内容的艺术形象,这种“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叶燮《原诗》)的境界,增强了诗的表现力,给人以更美、更新鲜、更富情韵的艺术享受。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仁义驿中

宋代毛滂

骑驴何似贾司仓,行李唯余古锦囊。
秋后恰容鹰脱架,春来会有燕投梁。
清时无用材虽拙,白日能閒策亦长。
惭愧平生负三尺,一成泉石欲膏肓。

龙角砍和崔公度伯易

宋代王令

尝闻螾出轩辕丘,其长百寻围十牛。
民惊臣愕争论酬,帝亦谓应土德修。
赐螾傍海连十洲,卑朝食壤暮饮流。
仍命九龙狎其游,视龙有角急起羞。
亟去诉帝龙有忧,帝怜不呵许为谋。
召一龙食系其喉,挥万力士乘其头。
披肉断角塞螾求,螾取而冠万鬼{左扌右歈}。
雷号电泣竟莫捄,鼋擗鼍踊吊蛟虬。
奋穴出哭劳鳝鰌,八龙怒走乞天仇。
天赐六丁皆剑矛,取螾拔角磔大幽。
下龙载帝问何由,臣攀堕髯不可留。
竟去不知天所尤,龙冤虽复骨不收。
传流下古说易浮,我闻其语疑有由。
以龙易螾理若不,爱不知蔽似有繇。
人皆伤龙为叹呼,我独鄙其与祸投。
尝闻龙德神自周,出飞于天入海休,
弃此不处与螾俦。以养就人理固偷,
果恐以此嗟何仇。我来佰爱遗角觩,
是非欲竟理莫搜。君学穷物功搳掊,
其说独挽万茧抽。当有实论破众廋,
勉矣投以钓海钩。

谢曹宗臣惠诗酒二首

宋代袁说友

公今自是客中身,更为閒人念客情。
料得酒肠终易放,一樽相寄拓愁城。

西丘夕照

元代胡助

禾黍鸡豚不厌贫,耕桑世业古风存。夕阳挂树秋光老,樵担参差下白云。

明安驿道中 其三

元代陈孚

黄沙浩浩万云飞,云际草深黄鼠肥。貂帽老翁骑铁马,胸前抱得黄羊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