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扬州禅智寺

唐代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寺庙 写景 孤独
赏析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比作陈下瓜曲酿成奇绝属病疡不敢取醉小啜而已

宋代陆游

翠蔓扶疏采撷忙,曲生糸出古淮阳。蹋成明月团团白,酿作新鹅淡淡黄。

醅瓮秋凄惊凛冽,糟床夜注爱淋浪。西斋幽事新成谱,首为高人著此方。

赠寻贤赵相士

宋代王柏

赤脚佯聋术有神,贤才未必要贤寻。
寻贤牌子非贤物,自是君王坐右箴。

清风阁

宋代曾巩

百级危梯屈曲成,栏干朱碧半空横。
天垂远水秋容静,雪压群山霁色明。
海燕力穷飞不到,郊园阴合坐犹清。
风前有客须留醉,莫放归时月满城。

吴江晚泊

元代宗衍

风壤三洲接,江湖一水分。虹消沧海雨,日落洞庭云。

客意终难尽,渔歌不厌闻。长思陆鲁望,不出可忘君。

杂诗四十首 其十三

元代刘基

雷藏蛰虫伏,雷动蛰虫起。虫雷不相期,冥契非人使。

英雄应有时,何异膻致蚁。神剑无风胡,铜花蚀泥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