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小令从唐女子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的绝句脱化,也穿插了《啰唝曲》“莫作商人妇”及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境。但较原诗来看,“闺怨”的含意更为显豁。“悔作”、“当逢”,口吻如生,表现出散曲小令开门见山的直露本色。“闺怨”的前提多为夫君别离远出,唐诗往往将这种前提加以隐掩或推衍。除上举的《啰唝曲》外,如张潮《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其妙味如前人所评:“意其远行,却在近处。总以行踪无定。”看来恰恰同《啰唝曲》的“意其近行,却在远处”反了个向。不过要让读者一览即领悟却不容易,可见唐诗是过于偏重含蓄了。
徐再思改诗为曲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化含蓄为显露,当然也有别的因素。唐韩偓《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不怎么知名;而李清照化用其意作成的《点绛唇》秋千词,“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云云,却为人传诵。可见夺胎前人成作,也不失为出新的一途。
原诗的薄情夫君“只道往桐庐”。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唐方干《思江南》:“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看来唐代桐庐为一交通中心。曲中改成了“别时只说到东吴”。东吴的指谓说法不一,据周祁《名义考》,元明时习以苏州为东吴、湖州为中吴、润州为西吴,苏州在元代确实是繁荣的商业城市。这也说明曲作者不是简单地模仿照搬,而是根据元代的实际情形更改了“闺怨”的细节。
青山青水两依依,双桨来打青玻璃。青水长共桨终始,青山不与船相移。
白云亦渡天中水,天水湖水交难离。可能天水深湖水?白云沦没雨来飞。
天中水坠投湖水,湖水感激生涟漪。青山怅失水中影,情怀索漠神蒙迷。
只有打桨青衫客,颇爱青雨青鬓眉。雨后水山青更好,青波摇曳与山嬉。
青山欲笑先垂泪,青青泪拂为山溪。流向水中无彼此,一波荡漾两心期。
船上青年谁氏子?尘中流落青春违。看世青眼久成白,筑庐欲筑青山欹。
濯足无过山中水,垂钓山水胜磻矶。小艇日泛水光翠,小缆暮系山草萋。
不羡功成攀北极,不须吴破始西施。举世滔滔莫可语,今人安有古风遗。
一身孤孑飘零里,青衫青鬓两尘缁。停舟住桨独惆怅,嗟尔青山青水两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