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新月

清代纳兰性德

晚妆欲罢,更把纤眉临镜画。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悼亡 怀人 抒情 月亮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新月,比喻拟人,巧妙别致,颇有风格。

  上片正面描写,通过比喻拟人表现新月。看那天边初生的新月,像一位美貌绝伦女子,正临镜梳妆时用那画笔画出的一条弯弯的眉毛。要等到夜色中的烟雾消散后,天空澄澈,那时才能看见这一轮新月的美丽——然而细雨烟中,不甚了然,满目还是一片迷蒙。上片虽主要写的是新月,却还应注意到一点,也就是情感上的表现。本来花了很长时间、很多心思,好好化了一番晚妆,要等有人来欣赏自己,然而“准待分明”时,却发现“和雨和烟两不胜”,竟然不能看清这美貌,如何不让人悲伤。这里将新月拟人化了,比成一位女子,弯弯的眉毛高高翘起,好像女子皱眉不高兴似的。但实际的情感从下片可知并不单单是新月的悲伤,而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下片从侧面描写新月,并且把情感也从新月落到人身上了。不要让星星替代了新月,让它们成为这漫漫黑夜的主角,须慢慢坚持,总会有变成玉盘圆月的那一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月,下片写人,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一样愁”将上下两片、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情景交融。

  这首词中“红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种是红色的楼房,如史达祖《双双燕》中:“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洪升《长生殿·偷曲》:“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两句中的“红楼”都是指这个意思。第二种解释是富贵人家中,女子居住的闺房称为“红楼”,如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第三种解释是旧事妓女居住的地方,周友良《珠江梅柳记》卷二载:“二卿有此才貌,误落风尘,翠馆红楼,终非结局,竹篱茅舍,及早抽身。”当然还有《红楼梦》之所谓“红楼”,大概是由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缘故,这“红楼”应是第一种意思。

  至于此首词中“红楼”的意思,向来应该是第二种,富贵家庭中女子的闺房,因为这符合词人的总体风格以及社会环境。事实上,明清以来,文人的诗词中妓女的成分已经远少于唐宋,原因就在于唐宋妓女一般是艺伎,她们多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或更歌善舞,或长于填词写诗歌,所以那时文人多喜欢来往其间;然而明清以来,妓院就成为真正的烟柳之地,文化氛围也消失殆尽,艺伎就不是主流,文人也不齿于此了。所以从这两方面看,纳兰性德这里的红楼应该是第二种意思,或者是第一种。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韩八太祝归京师求医

宋代梅尧臣

少年絜而腴,茸茸颔有须。
冒热跨马去,去去天王都。
借问去何谓,就医将疾驱。
客曰实诳我,健壮其非夫。
敢告固不绐,但怪所见愚。
瘠者未必病,病者未必癯。
天马不著肉,日走万里途。
山熊岂无膏,养体唯恐痡。
滞结在於内,安得形肌肤。
厥貌虽美好,厥灰勿须臾。
疗之欲其渐,炽之非爱躯。
此行不饮别,安得持酒壶。

望江南 其十六

清代朱祖谋

娱亲暇,馀事作词人。廿载柯家山下客,空斋画扇亦前因。

成就苦吟身。

霜 其一

明代屈大均

蛮中那识汝,尽道雪花深。白露凝千里,苍烟只一林。

南风冰欲合,朔气日相侵。小腊频催暖,应知造化心。

答王提学先生

明代庄昶

行藏天地尽无疑,分付明良各有时。白首本谁堪此念,不才真是累相知。

都俞朝庙元无我,放宕溪云尚有诗。把酒隔江无限意,苍峰晴雪正离离。

送韩伯仪守高邮

明代区大相

使君朝拥传,筮仕即专城。隔座见摇楫,开堂闻濯缨。

湖光连海阔,河润过淮明。莫厌逢迎地,中和听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