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这篇诗是《大雅》的首篇,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朱熹《诗集传》据《吕氏春秋·古乐》篇为此诗解题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这指明此诗创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后世说《诗》,多从此说。余培林《诗经正诂》说:“观诗中文字,恳切叮咛,谆谆告戒,……故其说是也。至此诗之旨,四字可以尽之,曰:‘敬天法祖。’”此论可谓简明的当。
《诗经》中有多篇歌颂文王的诗,而序次以此篇为首,因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颂扬为“圣人”的周公,诗的内容表达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对西周统治阶级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政治意义。
歌颂文王,是《雅》、《颂》的基本主题之一。这是因为文王是周人崇敬的祖先,伟大的民族英雄,周王国的缔造者。姬昌积五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僻处于西北的一个农业小国,逐渐发展为与殷商王朝抗衡的新兴强国,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础;他又是联合被侵略被压迫的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统治的政治联盟的领袖;他组织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经完成对殷王朝的三面包围,完成了灭商的决战准备;他采取比较开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对暴政实行“仁德”为旗帜,适合当时各民族各阶级反对暴虐统治与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他死后三年,武王继承他的遗志,运用他组织的力量,抬着他的木主伐商,一战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隶主政权,建立了比较开明的周王朝。文王是当之无愧的周王国国父,对他的歌颂,自然成为许多诗篇的共同主题。每个时代都曾产生自己时代的颂歌,歌颂自己时代深受爱戴的政治领袖,歌颂为自己的民族、阶级、国家建立功业的英雄,歌颂文王的诗篇,就是在上述现实基础上理所当然的历史产物。
如同每个时代的颂歌都体现它们产生时的时代精神,文王颂歌也打上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时代烙印。诗篇歌颂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赐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这篇诗与其他的文王颂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除了歌颂之外,作者还以深谋远虑、富有政治经验的政治家的识见,向时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为鉴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长治永安。
全诗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兴国,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兴国福泽子孙宗亲,子孙百代得享福禄荣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众多得以世代继承传统;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兴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无常,曾拥有天下的殷商贵族已成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为鉴,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变,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长治久安。
很明显,贯穿全诗始终的是从殷商继承下来,又经过重大改造的天命论思想。天命论本来是殷商奴隶主的政治哲学,即“君权神授”,统治者的权力是天帝赐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实行在人间的统治,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远不会改变。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统治,也借用天命,作为自己建立统治的理论根据,而吸取殷商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上天只选择有德的人来统治天下,统治者失德,便会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来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兴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孙要以殷为鉴,敬畏上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这是此诗的中心思想。
全诗没有空发议论,而是通过对文王功业和德行的歌颂,以事实为依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歌颂文王福泽百世,启发对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没有文王创立的王朝,就没有今日和后世的荣显。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国为鉴戒,殷商人口比原来的周国多得多,却因丧失民心而失败,再用殷贵族沦为周朝的服役者这一事实,引起警戒。全诗恳切叮咛,谆谆教导,有劝勉,有鼓励,有启发,有引导,理正情深,表现了老政治家对后生晚辈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颂歌中,这是思想深刻、艺术也较为成功的一篇。
全诗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为四言,章句结构整齐。每章换韵,韵律和谐。最突出之处,是诗中成功地运用了连珠顶真的修辞技巧:前章与后章的词句相连锁,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这样,语句蝉联,诗义贯串,宛如一体。这篇诗的蝉联,除了结构紧凑,还起换韵作用,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方玉润《诗经原始》还说:“曹诗只起落相承,此则中间换韵亦相承不断,诗格尤奇。”
苍波去不穷,青崖俨相对。
山回路欲断,溪豁双流汇。
阁道自委蛇,林影常澹{左氵右颓}。
仰空欣树佳,伫立惊石怪。
山晚云不驱,路暗客犹迈。
平生事幽讨,兴与林泉会。
何意漂泊年,得此行李内。
境胜固所便,地绝复多畏。
娟娟月初上,飂飂远风快。
幽蝉响复咽,宿鸟惊欲坠。
望望驿尚赊,应在青烟外。
太岁在娵觜,羲驭正东陆。羽书西边来,胡骑报南牧。
仓茫星火急,飘忽风雨速。凭陵我封疆,剽掠我孳畜。
一越摩云险,已污岩岷俗。再度峰贴隘,重为武阶毒。
胡儿忽令名,见谓鞑靼属。或疑女真诈,颇讶叠州族。
衣毛不知帛,饮酪非茹粟。劲弓骨为面,健马铁裹足。
驾言取金夏,其锋不可触。如竹迎刃解,犹雪以汤沃。
先声张虚疑,我师遽蓄缩。心已执檄迷,手为望风束。
策昧战为守,计乏奇与伏。西和久间断,文南暂蹢躅。
将利仅小退,凯音误陆续。兰皋要寸功,良将半丧衄。
败书丙夜闻,前矛石门宿。亟令控三关,谨毋费一镞。
鱼梁闭仙原,武林护午谷。七方对垒持,相戒前辙覆。
县官塞蹊径,战士据林麓。由是关以外,民皆弃庐屋。
西康至天水,患不翅蛇蝮。凤集一炬馀,地已付麋鹿。
河池本无虞,百里祸尤酷。群盗沸于鼎,流民凑如辐。
母悲爱子死,夫没嫠妇哭。城市委焚荡,道路纷怨讟。
于时益昌民,十室空五六。牙樯嘉陵来,舳舻尾联属。
十乘随启行,驿书转加促。鼓吹喧后部,旌旗蔽前矗。
两劳使者车,三分元戎纛。重以溃卒徒,跳梁满山谷。
声言诛不平,未知不平孰。人情往伤弓,未免惊曲木。
土著避乡井,游手伺风烛。嗟哉是日也,性命龟未卜。
事机正诪张,天时幸炎燠。晋边死季龙,周翰奋方叔。
不闻武侯败,街亭诛马谡。犹有孟明在,焚舟报秦穆。
不待斩楼兰,闻已事薰粥。搢绅屐欲折,意气喜可掬。
中有山西人,慊若国深辱。问之何所云,首疾已频蹙。
大言往者悔,几已溃心腹。尚为来者忧,不知护头目。
厥今敌虽去,乡道渠已熟。三关固天险,五都恐日蹙。
不见关以外,处处空杼柚。朝廷无事时,司农积边谷。
一朝弃粪土,知几十万斛。民力哀何辜,边人罪难赎。
色虽帷幄喜,骨尚原野暴。未旌平凉家,方起邹阳狱。
辛苦在貔貅,恩赏归雁鹜。几效先轸死,不及介推禄。
魏师付乳臭,汉校起奴仆。平时好糜烂,深刑痛敲朴。
于时在劳来,仍忍逞诛剭。颇闻富窖藏,悉已发麦菽。
边无一人耕,食能几日蓄。田里思反业,原堡未修筑。
了无金城图,酣事铜鞮曲。朽索驾虚舟,空奁著亡局。
纵君不惩艾,而我为惭恧。我闻报中朝,四境已清肃。
一人万人心,可欺宁可服。当时屹如山,一二臣可录。
凡此保蜀功,两和李公独。赵公继一出,颇慰沔人欲。
益昌所毋动,饷臣尼其毂。公论虽未泯,天幸不可复。
安得如绍兴,魏公任都督。以口伐可汗,我恨匪元璹。
徒能效曹刿,远谋鄙食肉。言之貌愈切,至此泪几簌。
客既闻斯言,稽首拜且祝。九庙宗社灵,百城耄倪福。
德泽在天下,人心久渗漉。徒以成败论,公等皆碌碌。
伯比议莫敖,蔿贾知子玉。春秋过责备,小事书简牍。
子其钳尔舌,毋取斧锧戮。汉人悔雁门,唐师老鸭绿。
有道守四夷,初何事穷黩。不战屈人兵,正岂待驱逐。
吾皇天地心,万国囿春育。畴咨元帅功,非夕则在夙。
出命宣黄麻,入相赓绿竹。除书从天来,恩礼方隆渥。
三公应鼎象,相与运坤轴。小夷置蚊虻,壮志寄鸿鹄。
分无万户印,莞尔一杯醁。熟慰豪杰心,有诏不盈轴。
尧门万里天,意者未亲瞩。君相勤外忧,必有宁我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