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从“山家”一家一户的小环境扩大到周围的大环境。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猜您喜欢
二曜五缜万古县,甘石之学今不传。
术家能以天占人,圣人乃以人占天。
仁义礼智性所具,吉凶祸福命使然。
命天俵赋定不易,性我受用修则全。
经文二百有五字,明德乃在新民先。
君从何处讲此学,直牙建洛窥先贤。
工夫潜深秋日静,本真莹静霜月圆。
市声初散帘欲下,龟荚未收客下马。
一人妄计秩崇放,一人猩算资高下。
纵横二位布逆顺,错落五行分制化。
先生附掌笑且答,二客相看面如赫。
徐言至善同一初,非愚不足智有馀。
万物不齐气杂揉,是心本明如太虚。
不须詹尹就决疑,客如不信间子兴。
术家能以天占人,圣人乃以人占天。
仁义礼智性所具,吉凶祸福命使然。
命天俵赋定不易,性我受用修则全。
经文二百有五字,明德乃在新民先。
君从何处讲此学,直牙建洛窥先贤。
工夫潜深秋日静,本真莹静霜月圆。
市声初散帘欲下,龟荚未收客下马。
一人妄计秩崇放,一人猩算资高下。
纵横二位布逆顺,错落五行分制化。
先生附掌笑且答,二客相看面如赫。
徐言至善同一初,非愚不足智有馀。
万物不齐气杂揉,是心本明如太虚。
不须詹尹就决疑,客如不信间子兴。
混元为教合醇精,视之无迹听无声。
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沈冥。
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
乘兴偶然辞润户,谈真俄尔谒王庭。
顺风已是闻宗旨,枕石还期适性情。
玉帛簪缨非所重,长歌聊复宠归程。
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沈冥。
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
乘兴偶然辞润户,谈真俄尔谒王庭。
顺风已是闻宗旨,枕石还期适性情。
玉帛簪缨非所重,长歌聊复宠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