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咏 其十六 餐菊
明代:成鹫
楚客有佳味,山僧非酒人。醉嫌陶靖节,颦效屈灵均。
无复盐梅想,偏宜姜桂辛。东篱花满眼,霖雨任经旬。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继法于硕堂禅师,系憨山大师徒孙。与陶环、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为生死之交。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粤中士人多从教游。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 所有诗文
夏日
当代:杨雪窗
辚辚日亭午,尘毂过村南。息驾老槐阴,清飙不受炎。
嘉瓜含雨润,坦腹动人馋。小童如乳燕,啁啾尽出檐。
忆吾八九龄,企足时一瞻。阿爷挈两妹,点检置筠篮。
砉然破游刃,阿母为分甘。至味回齿颊,蓬庐共笑谈。
咏蚕
唐代:蒋贻恭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秋凉闻寇 其二
明代:陈锜
来鸿去燕各分飞,翠霭浮空白日微。霜霰渐成欺葛屦,风尘终不到荷衣。
穷愁亦有江枫咏,高调谁传郢雪诗。远愧俊游成老大,雁行时觉少参差。
游烂柯山 其三
唐代:薛戎
二仙行自适,日月徒迁徙。不语寄手谈,无心引樵子。
蒙分一丸药,相偶穷年祀。
又自用韵
宋代: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