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代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历史 写景 感慨 人生
赏析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李益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晚秋呈崔后渠侍郎

明代谢榛

野旷烟岚重,山深杖屦迟。菊花留晚色,松树挺寒枝。

霜下百虫伏,风前孤鸟悲。苍生忧悴日,独有老臣知。

次韵答陈石翁

明代林光

老脚年来陟两畿,南溟空仰一轮丝。考亭旧学曾称伪,严子滩声也未夷。

坛杏坐忘春雨后,浙山看到晚晴时。含情细和江门句,不怕烧灯下笔迟。

还返释言 其六

宋代薛季宣

尝闻曾子书,金火中外明。圆方递含施,二景参黄庭。

天端月亏盈,宛在日之情。谁何液浑金,坩锅置煎烹。

登崆峒山谒崔府君庙得晖字

明代唐之淳

杳杳祠宫压翠微,团团庭树下晴晖。石幢薤叶垂秋露,画壁蛛丝织夜机。

骏马频嘶知路滑,驯乌不动觉云归。欲寻往事题名姓,白发残僧记忆稀。

谢杨珣梅栽

宋代胡寅

南土梅不贵,往往薪槱束。
倖然傍寒厅,久亦未见录。
墙隈非所恨,自可凌冬发。
奈何瑶台伴,辱近紫姑闼。
佳人虽薄命,时运忽来复。
一朝蒙闵叹,移近东家屋。
孤根便静深,池上映天碧。
我为渠主人,梅是先生客。
且须创幽榭,剩与种修竹。
炎荒无雪片,且对冰花馥。
西施佩生麝,姑射步微月。
何当见旧官,应使中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