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深虑论

明代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赏析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也是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应该说,这些翔实的历史经验是可信的,是有强烈的说服力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作者写作本文后不久,明朝就发生了“乱”。明太祖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由于和某些亲王产生了矛盾,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变”,方孝孺本人也死在这次动乱之中。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再一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尽量发挥了他那犀利而坚定的文风,做到了既能说理透彻,又能通俗易晓,这在他评论前代帝王时可以充分看出。

  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消极态度。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东归途中作

唐代罗隐

松橘苍黄覆钓矶,早年生计近年违。老知风月终堪恨,
贫觉家山不易归。别岸客帆和雁落,晚程霜叶向人飞。
买臣严助精灵在,应笑无成一布衣。

金陵杂咏 其二

明代朱谋?

中原云扰咽胡笳,江左偷安水一涯。白版君王居社稷,乌衣子弟擅豪华。

铜驼已卧千年棘,梁燕应归百姓家。独有华林旧宫苑,夕阳春草尚鸣蛙。

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 其二

清代包世臣

东访沧海君,坐有年少士。进退艳光仪,坐人玉山里。

云何游圯上,心未化孺子。遂与人家国,蹑足复语耳。

炎汉良已造,沟壑苍生起。将毋谷神勤,赤松顾而齿。

始悔十三年,空为黄石使。

种菊庵为无锡钱子义赋

元代凌云翰

绕庵种菊待秋先,不道春苗已厌尝。酒效少陵拈重碧,花怜惟演进姚黄。

满城风雨重阳意,三径荒芜几处香。况有惠山泉可试,拟同桑苧对幽芳。

六月二十五日会同官于贡院用前一绝分韵得相字

宋代王十朋

天作元圣配,公非浅夫相。乘风来帝旁,捧日到天上。

兵戎在呼吸,端委见力量。三朝社稷臣,勋业谁辈行。

堂堂国伊周,勃辈安敢望。清源始生地,风土至今王。

释氏从何得,抱送真不妄。好事榜其堂,嘉名无以尚。

何人辄更改,有识为悽怆。端同圣削迹,又类玄覆酱。

思贤旧观复,闻风懦夫壮。堂上生辉光,如公名始唱。

奸骨死犹寒,如公昔为将。画象出貂蝉,疑公尚亡恙。

平生蓼莪心,眷此应不忘。嗟予生太晚,不识天人状。

版图犹未复,昼锦无由访。维扬金系腰,叹息为谁放。

一麾忽南来,遗迹增慕向。当于异梦处,祠堂为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