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溪上遇雨二首

唐代崔道融

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沈鱼飞。
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写景 抒情 夏天 咏物 写雨 组诗
赏析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点是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极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速。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像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倾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只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间里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新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选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诗中是略可窥到一些的。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夏日晚坐小亭观莲承会友李贡元友竹秋元友松昆玉佳章见示漫成二律奉答 其一

明代饶与龄

远岫岚凝近似无,晚霞映日绣纹铺。学吟拥鼻惭离索,酬唱多君喜不孤。

爱月开樽应自倒,看花缓步杖儿扶。何时兴发来双骥,蹀躞轻鞭骋远途。

寄内弟陆熙之

明代贝琼

我别禦儿溪上宅,月当二十四回新。如何故国尚戎马,即恐比邻非昔人。

箫鼓谁家犹作社,楼台废苑不成春。夜寒忆尔无由见,怅望黄姑祈木津。

须次公车辱比部四君子召集崔员外宅

明代林大春

逍遥汉署白云流,退食偏招旅客游。尊酒醉怜枚马赋,西风寒对黑貂裘。

月移飞盖金台晚,雾隐离歌玉塞秋。往事新知空感激,时清何以赞皇猷。

读史有感八首 其三

明代陈琏

巍巍汉高皇,应运肇丕基。相承六七叶,大业忽中衰。

新莽逞奸谋,暂将炎鼎移。南阳真人出,群雄翕相随。

冰合滹沱河,天意已可知。况有赤伏符,暗与休运期。

云台有遗烈,千载起予思。

七夕立秋二首 其二

明代欧大任

避暑千杯少,含风一簟横。残蝉潢水岸,落叶弋阳城。

骑省多秋兴,沧洲岂吏情。七襄今欲报,槎上几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