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题八咏楼

宋代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歌颂 古人 伤怀 国家 猖狂
赏析

  诗的首句“千古风流八咏楼”,可谓写尽斯楼之风流倜傥,笔调轻灵潇洒,比摹真写实更为生动传神。次句“江山留与后人愁”紧承前句,意谓像八咏楼这样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留给后人的不但不再是逸兴壮采,甚至也不只是沈约似的个人忧愁,而是为大好河山可能落入敌手生发出来的家国之愁。对于这种“愁”,李清照在其诗文中曾多次抒发过。事实证明,她的这种“江山之愁”不是多余的,因为“金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人寇,薄暑乃归。远至湖、湘、二浙,兵戎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鸡肋编》卷中)。具体说来,继汴京沦陷、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朝廷的驻跸之地建康、杭州也先后一度失守。曾几何时,金兵直逼四明,高宗只得从海路逃遁。眼下作为行在的临安,又一次受到金、齐合兵进犯的严重威胁。即使敌人撤回原地,如果不对其采取断然措施,打过淮河去,收复北方失地,而是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去讨好敌人,那么性如虎狼的“夷虏”永远不会善罢甘休,南宋的大好河山就没有安全保障。这当是诗人赋予“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深层意蕴,也是一种既宛转又深邃的爱国情怀。

  “水通”二句,或对贯休《献钱尚父》诗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及薛涛《筹边楼》诗的“壮压西川十四州”有所取意。对前者主要是以其“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地位之重要;对后者改“壮压”为“气压”,其势比薛诗更加壮阔。看来这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上述二诗之所以能够引起李清照的兴趣,主要当是因为薛诗对“边事”的关注和贯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气骨。关于贯诗还有一段颇有趣的故事:婺州兰溪人贯休是晚唐时的诗僧。在钱镠称吴越王时,他投诗相贺。钱意欲称帝,要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能接见他。贯休则以‘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作答,旋裹衣钵拂袖而去。后来贯休受到前蜀王建的礼遇,被尊为“禅月大师”。贯休宁可背井离乡远走蜀川,也不肯轻易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李清照对这类诗句的借取,或是为了讥讽不惜土地的南宋朝廷。

  此诗气势恢宏而又宛转空灵,这样写来,既有助于作品风格的多样化,亦可避免雷同和标语口号化的倾向。虽然好的标语口号富有鼓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它不是诗,条件一旦有变,它也就失去了作用,从而被人所遗忘。李清照的这首(题八咏楼)历时八九百年,余韵犹在,仍然撼动人心,这当与其使事用典的深妙无痕息息相关。惟其如此,女诗人关于八咏楼的题吟,不仅压倒了在她之前的诸多“须眉”,其诗还将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一样,万古常青。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次韵仲弓见赠

宋代邹浩

我生分稽古,未始怀宴安。万事不入眼,人间自悲欢。

独于文会时,所取良必端。起废赖发药,他年逃素餐。

苏君日千里,逸步逾飞翰。一从断金来,况也宁永叹。

于今更天诱,还逢鲁圆冠。倾盖如旧识,礼法能见宽。

须知高门闾,阶庭富芝兰。何独仲弓家,弟兄称二难。

琴张诚可友,愿言谢外观。圣域渺无旁,观水须观澜。

题正觉相上人箨龙轩

宋代王安石

风玉萧萧数亩楸,箨龙名为道人留。
不须乞米供高士,但与开轩作胜游。
此地七贤谁笑傲,何时六逸自赓酬。
侵寻衰境心无著,尚有家风似子猷。

奉和周蕃伯用王道夫韵二章见寄

宋代陈傅良

森森万木一精庐,黄卷青灯自卷舒。
却肯追随三舍远,不论闻问十年疎。
遗贤公已长怀玉,老圃吾方欲荷锄。
安得谢岩题壁片,一尊相伴看芙蕖。

喜雨

清代罗泽南

茅檐一夜雨,农家百万粟。清晨荷锄出,长歌绿水曲。

寄题婺源沙阳宗家二书院

明代程敏政

泠泠梓水源,郁郁青山趾。中有两书堂,如鹄东西峙。

为问作者谁,吾宗有先子。当其全盛时,纷纷集多士。

弦诵出林樾,灯火照墟里。固将希圣贤,岂独事青紫。

两雏得联升,家誉亦腾起。自从兵革来,家业已中燬。

人民嗟久非,山川幸良是。云礽今复兴,白日盛桑梓。

昂昂用泰君,志可延世美。朅来南山中,相从订家史。

派分沙阳房,源共篁墩祀。乃知文庆深,流泽耿未已。

堂构非侈观,诗书乃末技。绍述或有托,尔祖为不死。

勉?君后人,藏修自兹始。野钱穷一卮,山行费双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