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唐代刘长卿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孤独 忧愁 愤慨
赏析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随江右同人谒快阁

当代傅义

议罢社中公共事,澄江一道踏春晴。原知高阁名惟故,得沐遗风眼益明。

胜迹有灵难毁弃,诗疆无际可纵横。整襟齐下涪翁拜,谨守新盟续旧盟。

蓬莱宫

明代殷云霄

江风吹雨夜云空,众星争泊天西东。狂龙歌舞晚潮外,芳草历乱新晴中。

宦情颇似勾漏令,生涯欲问浮丘翁。群盗尚馀柴桑舍,故人空忆蓬莱宫。

西湖感旧

清代楚琛

支筇两过采兰辰,十锦塘边已暮春。飘絮沾为苔面雪,落红踏作马啼尘。

当年白社惊惟在,此日青山似故人。遥望南屏峰顶路,绿萝庵畔绝无邻。

次孤岳主人韵

元代舒頔

相逢偶似虎溪桥,借榻仙房卷十朝。无补但思辽海去,投閒安用小山招。

吹嘘煖雨披红萼,撺掇春风上翠条。尘世浮云随变见,且容花鸟伴凄寥。

别楚艳秦嫣

明代邝露

露斜山峭峭,钟断水悠悠。草绿斑鵻怨,花飞红粉愁。

如何云梦月,不共汉江流。又送王孙去,淮南桂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