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湘江曲

唐代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写景 抒情 送别 友人
赏析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四月二十三日作二首 其一

宋代陆游

飐飐荷离水,翩翩燕出巢。苔添雨后晕,笋放露中梢。

世路千重浪,生涯一把茅。款门僧亦绝,无句鍊推敲。

韩庄闸舟中七夕杂诗得十三绝句 其十

清代姚燮

舳舻远下武昌城,星路看山似马行。一角柁楼纱幔捲,小鬟深夜卧吹笙。

古北口观降夷步射复戏马驰射至夜

明代唐顺之

潮河北来几千里,夹岸穹庐杂军垒。传闻汉官旌节至,惊咄欢迎竞罗跪。

抹额貂皮并系腰,胡妇赤脚胡儿履。中有老胡能汉语,瓣发一条银鼠尾。

告言天暖弓力弱,箭垛乞移三四咫。蹲腰搊目满弯弧,箭箭齐奔月儿里。

当轩赐与锦缠头,汉人喝采胡人喜。自矜长技正未竭,一跃上马事驰突。

珠帽半仄卖欹邪,铁骢骄嘶弄????。可怜人马如争巧,人藏马腹马人立。

翻身倒卧马背上,马尾鬅松乱人发。忽然马去不闻声,一路惊尘向空没。

满眼流星透烟雾,道是胡儿飞箭发。想见天山射雕时,意气雄豪谁可越。

骑归人散悄无諠,卸却牙旗卷秋月。

感事

宋代蔡戡

亲旧频凋丧,于今能几人。
光阴双转毂,富贵一微尘。
自叹凝顽老,人怜衰病身。
直饶心似铁,未免鬓如银。
安乐能延寿,忧劳漫损神。
平生齐得丧,六十六年春。

和炅法师游昆明池诗二首 其二

南北朝庾信

秋光丽晚天,鹢舸泛中川。密菱障浴鸟,高荷没钓船。

碎珠萦断菊,残丝绕折莲。落花催斗酒,栖乌送一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