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君家髯御史,百疏婴龙鳞。死喜作忠鬼,生甘为旅人。
高节渠无继,从子盖其伦。危言对便坐,肮脏不顾身。
重道轻禄仕,无宁常隐沦。它年青史上,牵联书直臣。
礼法不缚羲农民,风霜不杀碞谷春。榴花七月压墙满,当门水浅蒲菰青。
江晖射梧屋不阴,茅檐悦响多妙禽。村翁宰鸡方宴邻,拉我坐酒同酌斟。
锄蓑缭壁当古屏,隔屏棉弓弹白云。阶隅稻叶积黄荐,洁堪枕卧无忧尘。
翁毋卑词谢疏率,我惭拘束难为宾。因挦近事恣谈谑,佐之舞蹈狂谁禁?
牛童豕媪惊未闻,扶手以牖??肩听。群思瞭海测蛟蜃,碍地怨有遥山横。
开筵自午旋及申,洒醴奚止三十巡?客或醉作康衢声,索缶不得聊击樽。
晚光弄河天英英,一蝉渐断千蛙鸣。过堂群鸭待归??,隔篱独犬催闭门。
竹篝四照苇炬明,出厨香饭传碧粳。经年辛苦费筋力,幸兹税羡誇无贫。
一客袒衣行步庭,仰面唶唶占犁星。晚禾最忌秋初霖,皇天相爱须锡晴。
大田有穫万口奠,客虽私祝非私心。庶几报飨迎蜡神,老芋充釜肥羊烹。
馂馀重此作高会,太平共饫吾皇恩。
吾闻昔日西王母,鞭鸾宴罢瑶池侣。萼绿双成夹宝幡,人间天上恣游处。
尔来八万六千春,二见桑田复为卤。鍊丹曾度魏夫人,阅世应同皇太姥。
前年犹餐钟山玉,去年移家华阳曲。华阳群仙争献寿,大茅起舞小茅续。
高堂鹤发云作裳,芳筵沆瀣羞鹔鹄。吁嗟母兮不羡箫歌拥芳筵,还见珠树胜当年。
珠树花开艳五色,长与蟠桃共荐璇台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