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绥州作

唐代韦庄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赏析

  第一、二两句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雕阴”句描绘了边地荒凉。眼前是一片广漠的灰黄——黄土高原伸展到天边。这里树木不长,水土严重流失,到处是塬、峁、沟、壑,连水也不能畅流。原野多树,此地却“无”;水易流淌,这里却“难”。一“无”、一“难”,写尽了边地的荒凉、环境的艰苦。“雉堞”句写边防的严酷。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墙高耸天际。“连云”,写空间;“古”写时间。这句时空跨度极大,故蕴蓄丰厚,寓意深刻。以上两句从静的角度来写,用笔粗犷简括。说明了诗人是从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形象、夜雨驼铃与倚楼怀乡。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转而工致。“望乡孤客”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处境,又表现了他的动作行为。诗人的目的是“望乡”,时已届晚,没有望到故乡,却望见烟雨迷蒙的远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驼铃声中的骆驼在缓缓跋涉。给荒凉的旷野增添许多凄凉况味,充满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也更加暗示出诗人所在之地与家乡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两句是诗人所展开的联想。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赎归回汉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乡、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他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蔡琰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第七、八两句,写对边患的感慨,以景语出之。单于,曲名。属唐大角曲。单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故亦有相关义。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回荡,引起“孤客”对边患的联想,暮色中蓦地升起了报警的烽火,结句摇曳生姿,感慨蕴蓄在写景之中,神味飞逸于语言之外。“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句诗还包含有许多意蕴,可看出诗人还意有未尽,但诗却戛然而止,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觉。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无树无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韦庄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洞霄宫

宋代林逋

大涤山相向,华阳路暗通。风霜唐碣久,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

马山杂咏三十韵 其十七

明代成鹫

却缘不折督邮腰,老鹤腾身上九霄。绿水青山新地主,黄冠白发旧同寮。

顽砖拘去磨为镜,大瓠栽成剖作瓢。惆怅故交多已贵,隔江相见谩相招。

怀故山 其一

清代孙元衡

为爱逃名念采薇,百年无恙一荆扉。行随远水何关乐,坐对南山似不饥。

披草往来存礼数,提壶吟啸答芳菲。大都阅世难胜此,窘吏缨緌况墨徽。

河津观龙门歌

清代冯敏昌

惊涛殷地声如雷,濒河路折听喧豗。连天烟雾不知数,西望一气连峰开。

峰如连牛亦奇哉,岂谓河自峰腰来。骑危路转峰还回,地穷转石蹶斯下,天成巨闬高何嵬。

仰看铁壁形如隤,俯积云气容如灰。想像昆仑万里导源至此偪拶不得出,丰隆列缺乃驱应龙画地鼓翼掉尾扬其颏。

厓开巘豁奚迟回,山口一石门还阂。谁令千丈势忽断,真见当时指麾万众雷辊电激轰钳锤。

河流怒喷风回埃,建瓴一泻无垠垓。长澜千里更东下,高掌万仞从西摧。

吁嗟神功安可能,云雷合赖经纶才。试观千秋万古山童水不竭,于中禹迹令人慨想心徘徊。

山前古庙临危台,降神拜奠倾云罍。云松绕屋鸣作籁,龙蛇满壁昏成煤。

一从洒澹诸沈灾,何意逝水还相催。淇园竹竿下不尽,宣房瓠子空悲哀。

我愿元气深滋培,权衡迭运兼公台。济川舟喜盛世见,清河颂许诗人裁。

得豫儿生孙之报兼念坚孙

明代黄公辅

人日晴光淡午风,梅花香霭斗芳丛。忽凭鸿雁来湖北,却喜芝兰发阮东。

弓冶谩云原有样,骅骝跨步好争雄。天涯老子归来日,任尔群呼白发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