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吉祥寺赏牡丹

宋代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叙事 赏花 抒情 乐观
赏析

  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溪竹

宋代胡宿

可爱坛东竹,更笼清浅流。行根侵岛屿,脱箨满汀洲。

夜迥疑筛月,风多欲战秋。紫茎同入画,青石伴垂钩。

叶里藏雌翠,阴中下戏鸥。秦松无用笑,千亩更封侯。

述怀次金文鼎韵 其一

明代史谨

鹤发无多懒著冠,松间倚杖立春寒。花飘金粉香犹湿,露滴萝衣翠不乾。

乡信有时重叠寄,古方因病再三看。近来屡会高阳客,尽说山翁酒量宽。

梁教病起

宋代陈造

侧听长须得好音,笑谭已复替呻吟。
逃知二竖今无地,仇想三彭亦就禽。
定免带围忧沈约,可须檄手待陈琳。
尚须十日安岑寂,酒圣诗愁恐未禁。

客馆辞归

明代邓雅

铁冠兼卉服,老去乐清贫。流水琴中趣,閒云物外身。

竹房留客惯,花径弄孙频。自有幽栖处,喧嚣颇厌人。

题二姝抚婴图

明代刘绩

休识流黄罢养蚕,桃根桃叶并清酣。龙绡却暑肌香腻,蝉翼凌风鬓影鬖。

常恨画中题豆蔻,谁教窗下种宜男。螽斯合备房中乐,见说如今化已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