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独游西岩

宋代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写山 明月 抒情 孤寂
赏析

  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首句落笔就奇,接句含蓄曲折。“偃蹇”一词用来形容西岩的状貌很恰当,也可以引申为词人的骄傲和傲慢。一笔两意,巧妙之极。而以“谁怜汝”这一问,更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岁晚”一句,也是既写山,又写人。如是写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写人,则指人的老大。这样双绾之后,“太寒生”就成了词人的心理自感,和对于山的移情了。既然山被词人赋予了这样充分的灵性甚至可说是人性,那么,上片末句冲出青山“唤我溪边住”的语句,就不再突兀丽矫情。两位岁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谋相伴,简直再合情理不过。

  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过片说那高天的明月,突然由山头下来了。这就如同一个绝大的悬念,使人不敢置信又渴望得到解释。结韵则作出生动的解释,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这解释十分巧妙而合理,因为他巧用月影以替代月亮,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因专心读书,他再无心仰望天空。偶尔一瞥眼前,只见溪中之月凝止不动,似在入神而听。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夜夜如此,长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待测量而后知了。

  这首词是词人词作中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密的作品,如拟人、双关、悬念、暗示等等。而它们也使此词在艺术表达效果上超凡人妙,在情感风味上厚重而含蓄。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东宫出示和御制秋怀诗恭和二首

宋代周必大

沛宫歌风云,威德加四海。
雄词照千古,编简亦光彩。
惟皇与同符,兴寄秋序改。
宸章振远响,寂寞喑众籁。
有如凉飚来,残暑去安在。
愿言扫氛曀,廓廓天宇大。

陆别驾解组

宋代释居简

不平容赴愬,无枉不相关。契托今州牧,官同旧笋班。

骚情吟未尽,乐府载将还。况是平分手,新声课小蛮。

哭新昌尹董宗远

明代徐问

万里春犹至,三江雁不归。经年乡信少,昨日故人非。

单父弦初绝,河阳花渐稀。宁知沧海上,东望自沾衣。

次韵邾仲经同登虎丘长句

明代吕敏

山上楼台山下城,朱旗夹道少人行。
春风寂寞莺花梦,落日悲凉鼓角声。
古冢金精来变幻,天池剑影随空明。
老僧趺坐忘尘虑,石溜何须恨不平。

同沈复斋、黄石庵、张希文游万石岩,次壁间韵

明代卢若腾

忧乱愁怀锁未开,偶携胜友上高台。层层寺向云霄出,片片花从水石来。

身世寄将洞口棹,道心清似雪中梅;何时便作太平逸,长此茗瓯又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