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和马少卿见慰独居之韵

明代王鏊

空斋脉脉坐黄昏,读罢韦编自掩门。小憩花阴成独步,满庭月色共谁论。

老来转觉尘心远,梦觉惟知夜气存。骑马故人如见过,小奚呼酒尚能温。

题朱伦瀚手指画雪梅竹二首 其二

清代玄烨

雪覆石林竹,时催腊尽梅。閒云飘远岫,长对翠屏开。

九月二十日潘德舆招饮海山仙馆即事有作 其三

清代何绍基

桂子香余菊正开,朋簪回首二年杯。木奴坐看千头熟,查客谁期万里来。

云水空明入图画,海天清宴好楼台。面纹未觉观河皱,一笑何曾岁月催。

偈一百二十首 其四十八

宋代释怀深

有一皆伎俩,尽是人妄想。少府打手力,笑杀韩官长。

折杨柳送夏西畴谪居大梁

元代陶宗仪

折杨柳,赠君别,杨柳未折心已折。丈夫落落志四方,到此谁能不呜咽。

江南九月天雨霜,雁声堕地秋风长。出门行行几千里,寒烟落日增离伤。

令严独许携家室,藤笈编花载书帙。可怜身上千金裘,阿?手缝针线密。

吾闻中原百战馀,民物鲜少城邑虚。君去结庐得幽胜,便可小拟西畴居。

荆蓁塞路猛虎伏,髑髅如山冤鬼哭。愿言缓辔毋疾驱,疾驱恐防伤马足。

折杨柳,歌苦词,呼酒酌君君莫辞。黄河之水东南驰,人生会合还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