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刘长卿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沈克昌东归

明代谢榛

孤琴漂泊气难平,老傍天涯复邺城。四海知音须我辈,一朝倾盖识君情。

官桥疏柳高秋色,旅馆寒螀独夜声。太石潭边好归去,渔竿不负野鸥盟。

唐代伍乔

积霭沈诸壑,微阳在半峰。(《省试霁后望钟山》)

六月晦送孙少刘

宋代张九成

三年相处如弟兄,他时当以名节称。
文章烂若蜀江锦,行义清胜万壑冰。
龟山先生今往矣,我於吾子见典型。
青衫半百官岭下,众谕称屈气甚平。
乃知胸中万钧重,此外真成一发轻。
道如未央神明台,虽高自可阶级登。
卷之不殊方寸小,舒之足以苏疲氓。
我衰退缩如蜗螺,爱子对我怀抱清。
平生艰苦今已老,空叹白首都无成。
看公权奇非凡骨,努力吾道谨其行。

敦煌廿咏 其二 白龙堆咏

唐代敦煌人作品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鸣。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

九削棱还峻,人跻刃不平。更寻掊井处,时见白龙行。

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

宋代朱熹

弱植有孤念,独住穷名山。那知岁月逝,白首尘埃间。

今朝定何朝,凭高睨清湾。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

晤言不知疲,林昏鸟飞还。胜践可无纪,重来谅非艰。

留语岩上石,毋使门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