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周颂·丝衣

先秦佚名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赏析

  此诗首二句言祭祀之穿戴。穿的是丝衣,戴的是爵弁。丝衣一般称作纯衣,《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郑玄注:“纯衣,丝衣也。”弁即爵弁,“其色赤而微黑”(《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与白色的丝衣配合,成为祭祀的专用服饰。《礼记·檀弓上》曰:“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毛诗序》可能就是根据这两句诗而断定此篇与祭祀有关。“俅俅”毛传训为“恭顺貌”,而《说文解字》曰:“俅,冠饰貌。”《尔雅》亦曰:“俅俅,服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上文紑为衣貌,则俅俅宜从《尔雅》、《说文》训为冠服貌矣。”马瑞辰的意思是首句的“紑”既为丝衣的修饰语,则二句的“俅俅”与之相应当为弁的修饰语,故训为冠饰貌,而不训恭顺貌。

  三、四句言祭祀之准备。“自堂徂基”点明祭祀场所。“基”通“畿”,指庙门内。这个地方又称作“祊”(崩)。《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郑玄注:“祊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求之或于室,或于祊也。于室者,正祭;于祊,绎祭。”这是正祭与绎祭区别之所在。《毛诗序》或许就是据此推断此篇是“绎”。羊、牛是用作祭祀的牺牲。

  五、六句言祭祀之器具。鼎是古代的炊具,又是祭祀时盛熟牲的器具。此处无疑用作后者。鼐和鼒其实也是鼎,只是大小不同。鼐最大,用以盛牛,《说文解字》:“鼐,鼎之绝大者。”段玉裁注:“绝大谓函牛之鼎也。”鼎次之,用以盛羊,鼒最小,用以盛豕。陈奂《诗毛氏传疏》曰:“上句‘堂’‘基’‘羊’‘牛’以内外小大作俪耦,至本句变文。”也就是说,由上句的从小及大,变为此句的从大及小。“兕觥”又称爵,《诗毛氏传疏》:“兕觥为献酬宾客之爵,绎祭行旅酬(祭礼完毕后众人聚在一起宴饮称为‘旅酬’),故设兕觥焉。”

  最后三句言祭后宴饮,也就是“旅酬”。这里突出的是宴饮时的气氛,不吵不闹,合乎礼仪。《小雅·桑扈》最后一章:“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通‘匪’)交(儌)匪敖,万福来求(聚)。”与这三句正可互相印证。

猜您喜欢

怀仙志

明代方朔

为雨为云事渺然,尚馀芳韵在诗篇。步虚仙队嫌狂逸,小谪人间十九年。

天台岩

明代成鹫

同游成异物,旧约忆当年。寂寞天台路,临风一怆然。

石梁通破屋,野火烧荒田。便欲从兹住,空山磨瓶砖。

再寄及之 其一

宋代黄裳

眼淩霄汉气横秋,未壮吾年似白头。病态问人皆笑老,壮图何处始知休。

还因往事悲今事,难得新游比旧游。霅水越溪风信好,尺书多幸屡相投。

贫居作 其十五

明代屈大均

经时山叶积,苔藓上幽轩。豆蔻红多子,芭蕉小有孙。

沉酣深酒性,慷慨断琴言。盈手惟芝髓,遥遥寄绮园。

送别周宪使

宋代程公许

春风浩荡龙泓口,逢逢船鼓惊雷吼。
皇华使者拜捧徽书,万里习帆上南斗,
岷发报上下十六城,后先持节知几人。
公来非争赫赫名,止水何曾风浪生。
腕里权衡一,庆笔,
与天通处惟恐钦恤。熟知疾恶有刚肠,
乃似霜空鹰隼击。挠之不浊澄不清,
渠自好丑吾何心。蔽以一言仁者勇,
嗜欲浅者天机深。畴昔声华塞穹壤,
旰食遥知渴忠谠。纷纷鳅鳝困掇拾,
纵壑之鳞多漏纲。公归便合横南术,
或袖谏纸朝明光。好将外台督奸手,
锄却廿年荆棘荒。功名时来宁我贷,
不配之傅轩冕外。揽辔埋轮自一时,
至今日月炳前载。才疏意广一腐儒,
青冥倚公借吹嘘。病卧锦江八十日,
出门搔首空踟蹰。西南望远长安日,
寒隽陆沉几靠是。乞与开陈政事堂,
更把夹囊细收拾。军兴料须色目繁,
师老力屈民烦冤。养疽一朝思溃裂,
庙谋得不忧本根。三年福星耀参蟛,
爱士如渴民如命。只今归觐太微庭,
勿忘棠郊日延颈。腐儒州县基浮沉,
肮脏羞作附骥蝇。伫公入和南风琴,
磨岩大书颂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