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代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
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
东谿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抒情 思念 兄弟 闲适
赏析

  全诗八句可分为两层,都围绕“还”字来写。前四句写还山的原因,后四句设想还山后的情景。

  诗的开头两句说山中带出信来,告诉诗人眼下已是耕种时节。“昨日”,不一定是确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说故友捎信而说“山有信”,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同时引出下文“还山”。隐居山中,时而读书,时而就种,魏晋以来一些隐居以求其志的士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种时”相告,催还之意自在其中。次两句紧承前两句,直接点出催还之意。“怪我还山迟”,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遥传”来的意思,用“遥传”,用“怪”,可见山中故友盼归之切,也看出诗人与他的情谊,故而不可不还。以上四句叙述,说自己当从速还山。

  以下四句写还山后的情景,为诗人的设想。“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期”,“潭上“林下”为高冠潭口的环境,“酌”和“期”为隐居之地的生活内容,说“独”,说“无”,可见诗人别弟还山后的孤独,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间的深情。这两句虽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但诗人也许在以往的山间生活中对此早有体验,因而不忍便与兄弟分别,“还山迟”的原因也许主要在于此。诗的最后两句仍设想还山后思念弟弟时的情景。“忆汝处”的“处”字,有彼时彼地之意。当诗人还山后想起弟弟的时候,既不能与弟弟同去潭边饮酒,又不能与弟弟携手林下同游,只能“闲卧对鸬鹚”,难以排遣的思念,难以割舍的留恋即在这一生活细节中含蓄地表现出来,不忍分别之情也就在其中了。也有人以为这后四句是转述杜陵叟的话,说杜陵里独处山间,如何思念诗人,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此篇便主要是写“杜陵叟”,似与别弟的意义不合。

  这首诗写得极为平淡自然,很适于表达山问闲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义含不尽之情。诗的前半写不得不归,后半写不忍便归,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现得很含蓄,很真切。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鹧鸪天

宋代臧余庆

天与君王管晏才。尚书两曳履声来。今朝望着楼头看,已有台星照斗魁。
金蹀躞,玉崔嵬。天香满袖早朝回。中书尚享无穷考,长揖南风醉寿杯。

寄咏落花十首 其九 剑技

明代王夫之

峭寒生倚老拳狂,残月如探赤弹忙。白打翻腾矜鹞翅,红妆绰约罩梨鎗。

排场别样飞绳技,黄阁微酡效拍张。朱影半星挥雪练,一丝血缕染轻霜。

次韵范郎中仰之咏雪

宋代苏辙

仓廪未应空,长天霰雪濛。
琼瑶布地净,组练出师雄。
云阔诸峰遍,花繁百草同。
农谣麦垅外,客兴酒杯中,聚散占风力,消融验药功。
〈历城西北阳起石山,其上不留雪。
远游聊自喜,三见岁时丰。

送刘训术归西昌

明代杨士奇

冠带逍遥桑梓间,浮云长共此心閒。家传大父青乌秘,门对仙人白鹤山。

五年江外三回见,八月燕南一棹还。万里归来谁得似,独无尘土涴清颜。

前槛十二韵

宋代刘筠

垂柳阴岑院,游丝旷荡春。
蘅皋谁驻马,罗袜自生尘。
四姓良家子,三年赋客邻。
折腰行太缓,连琐语何频。
倭堕云争媚,便娟月斗新。
灭瘢难辨玉,约指不胜银。
电笑投壶胜,江澄捣练匀。
东南劳鹤望,西北限牛津。
宝唾凝兰气,鸣黄咽绛脣。
笼禽思陇树,洞犬谢秦人。
咏絮才无对,闻琴意始真。
长安足轻薄,慎勿走琼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