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龙门应制

唐代宋之问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阳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駸駸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飏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赏析

  这是一首应制的七言歌行,记述武后访问龙门之事。史载: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此诗的几个词语需要解释。“黄道”是太阳的轨道,因此也就是帝王之道。“鼎”是王朝正统的象征。“瑶池”是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的地方,这里暗示过度奢侈或纵欲的要求。

  宋之问赞美武后的出游,用了许多较早的京城歌行的技巧,但他将夸张的描写诗句连接成近于叙述的形式,显得更加复杂。七世纪七十年代的京城诗人从京城赋中借来结构,以某种讽喻或否定的反应修饰他们对声色之美的赞扬。这种结尾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甚至是危险的。可是,诗人仍然需要以某种道德评论结束诗篇,所以宋之问在结尾赞美了武周政权的正统性及道德力量。

  这首诗不时出现宫廷宴会诗的惯例。最先出现的两句七言诗(第五、六句)不对偶,但是随着诗人开始描写风景,各联诗就完美地相配了。诗人也未放弃宴会结束的长段描写,落日和淹留的快乐都写得与宴会诗一样得体。这种华美的描写风格一定曾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当杜甫在安禄山叛乱后,回忆唐朝失去的繁盛时,常常哀伤地模仿这种宫廷描写风格。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初到湘南二首 其一

当代张海鸥

浅间山头木叶稀,天寒岁晚意迷离。湘南难认乡关雪,秦野徒看鹊踏枝。

虽有青衿长入梦,却无红叶偶题诗。深宵独饮天涯外,默对繁星数故知。

新开河

明代王洪

江汉思周德,河山表禹功。圣谟千载上,经始万方同。

海国舟航集,蕃夷宝货通。凭将太史笔,磨石照苍穹。

呈陈正己十四韵

宋代项安世

相识十五年,未有今日谈。
沉沉千丈绠,窈窈太古潭。
灵关乍掣锁,宝藏初抽函。
为于万亿秭,出此一二三。
楫楫骑无数,津津饴正甘。
天驱远色冥,日堕西晖酣。
言归浣垢泽,少侔收炎惔。
凉风转右桷,好月来东庵。
听君十日语,饫我平生贫。
毫釐得细数,窾隙容周谱。
万象斗维北,八方车指南。
明明绳尺陈,皎皎星月参。
外物复何有,此欢诚可耽。
愿推财心,慷慨倾籯甔。

棠梨白练图

元代王冕

芙蓉香冷箫声杳,月淡烟青楚宫晓。
仙禽不语雪衣轻,相逢却恨秋风早。
土花翠浅霜露濛,山梨小结丹砂红。
主人醉倒不知春,梦回故苑寒云浓。

自警

宋代晃逈

清澄寂灭海,明净涅槃天。
到此方知乐,休躭浊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