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论诗五首·其三

清代赵翼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赵翼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偈四首 其二

宋代释昙贲

维摩病,说尽道理。龙翔病,咳嗽不已。咳嗽不已,说尽道理。

说尽道理,咳嗽不已。本是长江凑风冷,却教露柱患头风。

旅店壁间,多行人题咏,余每投宿,必录其佳者,因作七古

清代华蘅芳

平沙茫茫远树低,白日欲没西山西。一车隆隆苦行役,辙迹已穷愁路迷。

登高极目远烟起,知有茅店临荒溪。回车寻途急奔赴,已见宿鸟投林栖。

到门不暇解鞍蹬,即往四壁搜留题。春蛇蜿蜒秋蚓瘦,遍视始得穷端倪。

无盐嫫母互斗艳,颦眉龋齿争哀啼。村腔俚语实秽鄙,大雅岂屑相歌诋。

璠玙韬光杂瓦砾,独鹤敛翮参群鸡。是何神仙偶游戏,笔迹偶尔留鸿泥。

循墙且作百回读,清爽胜食哀家梨。我持钩吴入燕赵,遍历邹鲁经青齐。

每逢好句辄狂喜,恨不素手相提携。亟须蒐罗入行橐,淘汰瓦石扬秕粞。

详书岁月及邑里,姓氏一一堪参稽。他年湖海倘邂逅,敢摘诟病交评批。

呼童为我俱鸡黍,明朝碌碌仍轮蹄。

次韵方蒙仲高人亭 其二

宋代方岳

茗盌漱藜苋,诗肠许坚顽。是间可无我,不可无此山。

访杨伯子监丞自白沙问路而去

宋代戴复古

欲访扬雄宅,扁舟过白沙。
自从山以后,直到水之涯。
风节古人物,文章老作家。
相寻有忙事,第一问梅花。

宋代胡寅

更於何处觅桃源,此地端疑小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