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天台游,于今四十载。一朝忽复来,时节如有待。
形骸觉老景,景色殊不改。雨中寻旧迹,触目云叆叇。
岩瀑落千寻,涧花纷五彩。崖深藓苍苍,溪浅石磊磊。
昔时所未到,足力胡可殆。要当至绝顶,直下小沧海。
兹山八万丈,端的不吾绐。伟哉造化功,疑若有真宰。
黄精煮甚食,茯苓良可采。何当诛茆居,此志终有在。
猜您喜欢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