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宋代苏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夜晚 月亮 写景 抒情 凄清
赏析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登飞云顶 其一

明代释今无

四百峰头始尽登,青鸾无力让乌藤。百蛮烟雨随方下,四极星辰已可凭。

灵鸟不啼闻远瀑,归云忽到失崚嶒。仙飙来往寒威劲,毕竟能閒尚是僧。

神石

明代王渐逵

孕铸神工肇二仪,祝融持护镇南离。恨无智药开灵境,空使曹溪住鉴师。

自信阆丘非幻岛,谁将芥子视须弥。武夷欲借虹桥去,待刻苍厓万仞碑。

秋日杂咏八首 其三

宋代陆游

菰蒲风起暮萧萧,烟敛林疏见断桥。白蟹?鱼初上市,轻舟无数去乘潮。

再次转庵催结局韵

宋代许及之

赋花必花指喻指,花若堪谀亦堪毁。转庵赋梅工赋影,祇竟吕刑元是甫。

节逢五日赋榴花,拟别甘酸亦良苦。犹之论画先论形,形似丹青谁不使。

岂知雪里有芭蕉,满壁沧溟本非水。方皋相马群自空,梓匠挥斤风即矩。

续弦何处觅鸾胶,起死底须求凤髓。榴花可玩不可食,昌歜无甜人自喜。

肯将粉泪匹红巾,眼高一世坡仙取。花事方殷催结局,还许殿后吟些子。

简魏文宪二首 其二

元代廖大圭

林居长闭户,无意傍青云。此客人间少,杯茶松下分。

神山誇独步,连率借多闻。岁晚来同社,匡时早策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