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宋代苏轼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夜晚 月亮 写景 抒情 凄清
赏析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郑谏议之滇南 其一

明代佘翔

保障西南借楚材,除书新下越王台。悬知叱驭天涯日,万里风清瘴疠开。

送冒明府谪教杭州

明代宗臣

匹马天风听暮笳,南归尚醉故园花。尺书在袖逢江雁,万里扬帆似汉槎。

帐下谈经余首蓿,湖中对客半兼葭。钱塘岁岁春堪卧,莫忆渔竿返玉华。

刘御史云卿挽词二首 其一

金朝雷渊

气干参天拟万寻,圣门梁栋自堪任。豸冠岳岳锋棱峻,凫舄翩翩惠爱深。

可忍佳城玉埋土,最哀慈幄血沾襟。传家赖有双珠在,不尔如何慰士林。

杂咏四绝 其一

宋代李之仪

人间所乐宁过此,一事都无有俸钱。更向丰年观割稻,须知身是地行仙。

赠田观

明代刘崧

田观颇淳朴,精神秋水清。往居西山下,师事凌先生。

先生授之学,心眼豁开明。苦攻文字间,誓先诸子鸣。

林居涉寒暑,闭户闻书声。起卧斗室内,超然澹无营。

一朝辞亲去,出门人尽惊。远从郑文学,司计宁都黉。

跋涉七百里,所冀禄养荣。升堂揖多士,冠带何峥嵘。

太守见之喜,重是瑶林英。征租信出入,考稽缓其程。

观也益周慎,戒私甚防兵。被服大布衣,啜食不糁羹。

阅历三星霜,拮据殆无宁。山田本硗确,廪积乃见赢。

所以春秋祀,明明奉粢盛。宪司覈其纲,大府会其成。

议闻升县吏,檄下思返征。再拜谢官长,远役非所营。

愿求靖安近,得伸孝子情。苍茫十八滩,滩涩水不平。

浑流杂哀怨,何以濯子缨。夜来秋雨过,群星正纵横。

念子独不乐,起坐摇心旌。兹晨别我去,奋袂身欲轻。

岂知失群者,忧思方日盈。祝子服明训,望子矜疲氓。

万勿为酷辛,庶以善自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