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小雅·湛露

先秦佚名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诗经 宴会 写酒
赏析

  此诗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两句均为起兴,且兴词紧扣下文事象:宴饮是在夜间举行的,而大宴必至夜深,夜深则户外露浓;宗庙外的环境,最外是萋萋的芳草,建筑物四围则遍植杞、棘等灌木,而近户则是扶疏的桐、梓一类乔木,树木上且挂满果实——此时一切都笼罩在夜露之中。

  “白露”“寒露”为农历八、九月之节气,而从夜露甚浓又可知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或繁星满天,户厅之外,弥漫着祥和的静谧之气;户厅之内,则杯觥交错,宾主尽欢,“君曰:‘无不醉’,宾及卿大夫皆兴,对曰:‘诺,敢不醉!’”(《仪礼·燕礼》)内外动静映衬,是一幅绝妙的“清秋夜宴图”。

  若就其深层意蕴而言,宗庙周围的丰草、杞棘和桐椅,也许依次暗示血缘的由疏及亲;然而更可能是隐喻宴饮者的品德风范:既然“载考”呼应“丰草”,“载”义为充盈,而“丰”指繁茂,那么“杞棘”之有刺而能结实不可能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显)又诚悫忠信(允)无涉,更不用说桐椅之实的“离离”——既累累繁盛又历历分明——与君子们一个个醉不失态风度依然优美如仪(与《小雅·宾之初筵》的狂醉可对看)的关系了。只是至此还没有说到最重要的意象“湛湛”之“露”究属何意。

  前人大多理解湛露既然临于草树,则无疑象征着王之恩泽。若就二、三章而言,这也不差,只是以之揣摩首章,却不像了。露之湛湛其义蕴犹情之殷殷,热情得酒之催发则情意更烈,正好比湛露得朝阳则交汇蒸腾。

  此诗章法结构之美既如陈奂所言“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见其义”,又如朱熹引曾氏曰:“前两章言厌厌夜饮,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后者需补充的是:在这两者之间,第三章兼有过渡性质(一、二承上,三、四启下)。雅诗的章法结构比风诗更为讲究,于此亦见一斑。

  音韵的谐美也是此诗一大特点:除了隔句式押韵外,前两章以一、三句句头的“湛湛”与“厌厌”呼应,去和二、四句句尾的脚韵共构成回环之美;至后两章则改为顶真式谐音,表现为“杞棘”的准双声与“显允”的准叠韵勾连,而“离离”的双叠也与“岂弟”的叠韵勾连(作为过渡,三章“湛湛”与“显允”的尾音也和谐呼应)。

猜您喜欢

东宫出示和御制秋怀诗恭和二首 其二

宋代周必大

寒露零太空,清诗出少海。昭融备万象,众目眩符彩。

二南可无愧,一字不容改。金声玉振之,辽邈庆霄籁。

毫芒落人间,神物护在在。惟惭小儒懵,未易识其大。

冬日美人蕉与池畔梅花对植偶作二首 其一

明代罗万杰

怯寒贪睡意迟迟,掩映疏棂影若私。肯与老梅为近侍,呼他名字绿衣儿。

海外四逐客四首 其三 胡忠简公铨

明代王佐(汝学)

大朝廷作小朝廷,人世乾坤已不成。志士拊心思蹈海,渠奸呼党贺登瀛。

共知甘饮三吴水,谁念幽栖五国城。公去如今三百载,海潮犹有不平声。

山中寄邹重文

明代沈鍊

寻真访道数经秋,今日方成万里游。玉洞秖疑天上坐,金河不是世中流。

渊明嗜酒犹逢社,徵伯耽书懒下楼。剩欲过溪同一笑,移文恐作北山羞。

寄怀马康庄太史

明代邓云霄

占星曾遇紫真官,犹忆衔杯坐夜阑。自堕羊肠悲失路,谁从鸥伴问持竿?

五云城阙藜光远,八月蒹葭钓渚寒。人在长安红日下,年来徒向梦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