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唐代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中 一作:衷)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赏析

  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也无非为了映托感情。第一句用逆挽之笔,倾泄了满腔感喟。众多的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已经难于控制了。“角声”句势遒而意奇,为勾起偌多感叹的“诱因”。这一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孤起”二字,警醒俊拔,高出时流甚远。一样的斜阳画角,用它一点染,气格便觉异样,似有一种旷漠、凄咽的情绪汩汩从行间流出。角声本无所谓孤独,是岑寂的心境给它抹上了这种感情色彩。行旧地,独凭栏杆,自然要联想到昔日同游的欢乐,相形之下,更显得独游的凄黯了。

  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诗人正是利用这种具有多层意蕴的词语暗示读者,引发出丰富的联想来,思致活泼,宛转关情。

  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

  七、八句就此更作发挥。“谁人得似”即无人可比之意,推崇之高,无以复加。末句“千首诗轻万户侯”补足“谁人得似”句意,大开大合,结构严谨。在杜牧看来,张祜把诗歌看得比高官厚禄更重,没有谁及得上他的清高豁达。

  此诗为抒情佳作,气格清高俊爽,兴寄深远,情韵悠长,恰似倒卷帘栊,一种如虹意气照彻全篇,化尽涕洟,并成酣畅。这种旋折回荡的艺术腕力,是很惊人的。它将对朋友的思念、同情、慰勉、敬重等意思,一一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

  一首诗里表现出这么复杂的感情,有纷挐的枨触,绵渺的情思,气类的感愤,理趣的阐发和名士所特具的洒脱与豪纵。风骨铮铮,穷极变化。喜怒言笑,都是杜牧的自家面目。小杜的俊迈、拗峭,深于感慨的诗风,于此也可略窥究竟了。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赠容彦昭次陈石斋

明代罗伦

传呼走柴门,有客迈行只。衣冠不骇俗,语言多近里。

可是白沙来,乃浑化查滓。白沙霞外客,兄弟遄与处。

伯兄遣君来,此意良何以。肯为庙堂尊,而乃山林取。

何由见汝兄,汝弟见可矣。诗好儿童传,谊高朋旧喜。

我非青囊徒,聊尔嬉云水。凭君具只眼,一照三万里。

守郡累年俄及知命聊以言志

唐代羊士谔

南国疑逋客,东山作老夫。登朝非大隐,出谷是真愚。
气直惭龙剑,心清爱玉壶。聊持循吏传,早晚□为徒。

内阁赏芍药 其三

明代李东阳

晓闻花底佩声归,万叶枝头露未稀。力尽丹青空藻绘,眼看红紫漫芬菲。

裁云直傍瑶池起,避日须将锦障围。愿向人间分此种,莫教春祇在彤扉。

闻张隐直率范十九佑之游边寄之三首 其三

宋代刘敞

红旂白羽尚纷纷,渭北洮河十万军。历览山川穷胜负,朝廷肯弃奉春君。

狼兵谣

明代郑学醇

衣不必锦绣,食不必珍羞。阑斑三尺才掩肋,浊醪村市相绸缪。

别有老彪大头目,篙鎗药弩藤兜鍪。嵌银宝刀耀明月,旋花逸足如苍虬。

百回征调先收捷,意气不肯论封侯。年来峒寨偃戈甲,各辞队伍营东畴。

大儿十五会耕作,小儿七岁能骑牛。但愿官家莫横索,此生衣食宁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