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润州二首

唐代杜牧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赏析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虞山新城

明代姚煦

海虞倏而增形胜,千载雄图百日劳。崇堞迥临明镜绕,飞楼斜倚翠屏高。

月中雉形生瑶色,云里龙文动彩毫。令宰贤声应远着,弦歌满县罢兵刀。

宋代严羽

巢破春雏半不存,衔泥空傍主人门。一生巧计输黄雀,饮啄官仓长子孙。

观隋王度古镜记后题

元代吴莱

王家有古镜,轩氏昔铸成。太一来护冶,玄冥与储精。

日月钟璀璨,龟蛇助威狞。万灵吐真水,全体洞泰清。

綵奁出未半,冰片弄光晶。宝匣收不动,玉鳞闻呴声。

有身尚变化,无翼欲飞行。恍然百世后,流落汾阴城。

高士观即赏,胡僧识还惊。金铅拭膏泽,绛碧穿屋楹。

墙垣照可彻,脏腑烛能萦。涕泣念鹦鹉,悲酸逢豹生。

一朝忽屏迹,六幕黯不明。狐狸递隐现,魑魅莽纵横。

皮肤峻刮削,骨髓穷敲榜。雷风傥有作,厉虐敢纷更。

嗟吾幸居山,猿鹿与我争。嗟吾愿渡海,鲛鳄恐并迎。

杨氏雀环在,张公龙剑并。因兹访洞穴,得不振冠缨。

壬午九月九日与郭希仲纪叔维马希远饮周景文晚香堂上纪画墨菊马鼓琴既而各赋一首

元代陈秀民

去年登堂三月三,主人置酒浇春衫。今年登堂九月九,堂上主人复多酒。

马生弹琴纪生画,郭子题诗美如炙。四明狂客醉欲倒,菊花插帽秋光好。

百年节序能几逢,人生会合何其少。人生会少将奈何,为君起舞为君歌。

歌残酒尽更须酌,莫待他年白发多。

三度还家别家感赋 其一

近代田翠竹

一年三度走风尘,休向樽前问宿因。作宦只馀寒与饿,辞家况值病兼贫。

新诗短剑终随我,肥马轻裘不羡人。别有夫妻辛苦处,两番离别在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