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养竹记

唐代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咏物 抒情 感慨
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文章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高贵品质,决心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的志向,同时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了隐忧。文章描绘竹之形态,观察入微,抒发感慨,真挚动人;行文流畅,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意境新颖。文章风格与其诗歌一样,通俗平易,有为而作。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心情和盼望执政者善待贤才的意愿。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净,意境清新。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何处士赏静亭

明代顾清

万里松州限蜀川,风流幕府重当年。筹边屡上金城略,退食还歌菉竹篇。

意外云山争自媚,环中风月许谁传。瀼西茅屋长邻近,相望孤鸿落照边。

送王懋纶佥宪还蜀

明代石宝

峨眉山,锦江水,送君西南几千里。秋光如画当马头,江草江花何靡靡。

鸣驺夹道惊山人,玉堂霏屑冰霜新。丈夫得志横四海,焉得独守蓬瀛春。

当时李杜亦落落,山川尚拟藏精神。今人古人车迹多,豪华过眼东流波。

及时肝胆报明主,跃马食肉亦不颇。君看孔明庙前柏,铜柯铁干犹嵯峨。

不然托体金銮坡,朝朝染翰宵鸣珂。萤流电瞥亦顷刻,奈此日近清光何。

汴上呈祖道 其一

宋代彭汝砺

扁舟日夜去程谙,道路应须笑我贪。月照病身犹汴北,风吹归梦已江南。

怀京下亲友

元代范梈

海上经年思杀人,绝怜京国旧交亲。过江唯有传柑使,寄得书回是暮春。

赠戴渔

宋代王质

李氏小房何必庐,颜氏心斋自有书。吾衰久矣不复梦,子归求之师有馀。

千春杏花开阙里,万代风声吟舞雩。静听犹闻唤回也,惊起不觉呼参乎。

茫茫空里撮不得,历历个中殊不疏。一点外皆閒事业,三声中有大工夫。

莫欺山东老王质,拨醒江南穷戴渔。若逢有眼但举似,漫敲此骨真何如。

能于灵府钻三寸,敢许孟门增一徒。清风各自在何处,明月相看元不孤。

他还见汝不见汝,定是故吾非故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