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

唐代徐铉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生离死别,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别之诗大多消沉凄苦,字句显得沉闷。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摆脱了这种传统的写法,成为送别诗中的名篇,徐铉的这首送别诗,虽不及王勃诗那样有名,但也别开生面,有其独到之处。

  诗的首联扣题,写送别,先写送别时的形势。当时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区正战乱不绝。朋友相别,离愁别绪,本来就够凄苦的了,又值兵乱不绝,更令人焦心。这“海内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带出下句“泪易垂”之意。

  颔联归结到王四十五身上,并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负米”事见《孔子家语·致思》,王四十三离开相对安定的地区,不辞艰险,回家尽孝。下句作一转折:“当此落英缤纷之时,我们二人正应把臂同行,赏花饮酒,你要回家尽孝,我只得在此送别,只可惜辜负了春光。”“无可奈何花落去”,惜别之情更见凄婉。送别的气氛,与王四十五的情谊,至此已抒写得淋漓尽致了。于是颈联语气一转,由伤离而劝慰。诗人另有一首《七夕应令》诗说:“斗柄易倾离恨促,河流不尽后期长”。“后期”亦同此义。这句是说,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末联“折柳”相赠,则是古代朋友相别时的习惯,以后就成了送别的代称。《三辅黄图·桥》即记“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权德舆《送陆太祝》诗亦有“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之句。这一联是说: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说“此是向南枝”。这样,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抒写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并不一味消沉。诗的语言也平易朴实,颇能感人。在送别诗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徐铉

徐铉

徐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都门立秋 其四

明代李孙宸

使节经三夏,淹留秋已生。身怜羁薄禄,心愧请长缨。

此夜关山月,何人怅望情。鬓蓬搔已短,不待晓霜惊。

兰陔即事 其三

明代屈大均

花里藏丘壑,幽深人不知。水光连碧甲,山势接黄旗。

欲雨云生石,方晴月满枝。小童呼孔雀,双影暮归迟。

苦热

宋代韩琦

皇祐辛卯夏,六月朔伏暑。始伏之七日,大热极炎苦。

赫日烧扶桑,焰焰指亭午。阳乌自焦铄,垂翅不西举。

炙翻四海波,天地入烹煮。蛟龙窜潭穴,汗喘不敢雨。

雷神抱桴逃,不顾车裂鼓。岂无堂室深,气郁如炊釜。

岂无台榭高,风毒如遭蛊。直疑万类繁,尽欲变脩脯。

尝闻昆阆间,别有神仙宇。雷散涤烦襟,玉浆清浊腑。

吾欲飞而往,于义不独处。安得世上人,同日生毛羽。

永慕双亲

明代张天赋

白首高堂逝不还,寝门长叹五更寒。熊莲抱我终身苦,桑梓留人百岁看。

冻雨每添慈鸟恨,黄金不易綵衣欢。鼻头未了浮生气,一度追思一度酸。

过姑孰溪观李白旧诗洎乐天吊太白坟短句因而

宋代金君卿

水从照亭来,荡澜涵秋净。
楼台阚空渺,倒影入明镜。
溪山久寂寥,胜游谁与并。
新月生暮寒,讴歌发渔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