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润州听暮角 / 晚泊润州闻角

唐代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赏析

  这首绝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写得气势苍凉,意境高远,通俗凝炼,耐人寻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这里虽然是写耳闻目睹景象,但字里行间,都使人感到一个忧愤满怀的诗人影子。

  他伫立船头,眼望着茫茫江面,耳听着城头传来悠扬悲切的边地乐调。大凡羁途之士,虽非边地戍卒,总有异地思归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闻边地乐声,便立刻引起诗人的共鸣,勾起他思乡归里的绵绵情思。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借助于边声的幽怨之长和江流的悠长,从形、声两个方面着笔,将抽象的心中的思归之情,作了形象具体的刻画。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暮角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惊起,而飞向了远方。乍看,像是实景的描写,但仔细品味,这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诗人家居洛阳,方向在润州的西北;而惊雁是向南,越飞越远。莫说归里,就是连借飞雁而通家书的指望也没有。“惊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谓不犯正位的写法。写雁的受惊远飞,实际上也兼含了诗人当时“不虞”的遭际。

  这首诗,写得意态自然,寓情于景。乍读,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来写的,细细体味,字字句句都见匠心。诗人选择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数笔,便描绘出给人印象极深的一幅画卷:江边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惊飞的鸿雁,而画外则传来悲凉的画角声。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哀情和跳动着的脉情,情思含蓄,寄慨深远。

李涉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广右无笔刘子思携一束来择其尤者作字但如此它日中州有笔当爱惜也

宋代张孝祥

刘侯赠我笔一束,笔锋如锥管如玉。不嫌夜艾剪银烛,为君一扫千兔秃。

废宅行

明代杨基

弓刀挂墙旗拂瓦,行人过门须下马。
日暮将军纵酒归,白棒横街人乱打。
朱门一闭春草积,官印斜封泥涴壁。
守卒收釐屋后池,邻翁晒麦阶前石。
帘幕当年尽绮罗,网丝颠倒腐萤多。
杏梁风雨丹青湿,时有野鸠来做窠。
楼台易成还易废,前年犹是桑麻地。

射鸟曲

明代陈子升

射鸟射鸟,何射射燕。射中燕姐,燕妹得见。燕能内视,我身趫健。

班班捕獭狸,饭鸭得疗饥。有不射,射必中,细听宫中歌赤凤。

送徐研芙典试四川 其三

清代曾广钧

共道神京宦游地,谁知平子乐归田。芳兰服艾将同老,病木文虫各有天。

似尔华年荆玉艳,照人奇采夜珠圆。平生自有茫茫感,不是青袍灞浐篇。

周公帽

宋代李石

山头戴帽周公雨,岩下生衣傅说霖。莫道蛮州无此样,可怜老我十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