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秋天 送别 写景 抒情 组诗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万松轩为杨宗彝赋

明代史谨

万个长松绕屋青,倚阑如在草玄亭。秋声出树晓无迹,云气入帘风满庭。

花脱故枝堪酿酒,鹤眠高顶自梳翎。他年许我相邻住,同把长镵采茯苓。

新秋感兴十二首 其一

清代毛澄

木落桑乾万户砧,榆关残暑早寒侵。天连易水黄云合,地接长城白日阴。

古寺残鸦忧国憾,高楼飞鸟望乡心。临风欲诵怀沙赋,泪眼逢秋恐不禁。

临江仙

唐代和凝

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楼雾縠空濛。翠鬟初出绣帘中,
麝烟鸾佩惹蘋风¤
碾玉钗摇鸂鶒战,雪肌云鬓将融。含情遥指碧波东,
越王台殿蓼花红。
披袍窣地红宫锦,莺语时转轻音。碧罗冠子稳犀簪,
凤凰双飐步摇金¤
肌骨细匀红玉软,脸波微送春心。娇羞不肯入鸳衾,
兰膏光里两情深。

题竹为一槎作

明代梁兰

此君老节已苍苍,犹解飘翩引凤凰。若个龙孙能似玉,他年会见拂云长。

某与鲜于绰元勋共约同习制科

宋代李廌

赵括痴儿漫喜兵,他年自料困长平。
将军各有万人敌,下士难先二子鸣。
卢骆杨王何足算,江黄六蓼岂劳征。
英雄少贬虽惭愧,且徇区区月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