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国风·鄘风·墙有茨

先秦佚名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赏析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齐女)不守妇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给人的感觉,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

  全诗一唱三叹,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在结构上,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在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诗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昭然无忌的程度。诗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详也”、“所可读也”,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在一步一步的升级,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诗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长也”、“言之辱也”,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由丢脸、气愤到感到耻辱,真有一人之祸,祸及国体的感觉。

  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

猜您喜欢

得储道士书

唐代鲍溶

婵娟春尽暮心秋,邻里同年半白头。
为问蓬莱近消息,海波平静好东游。

酬郭子坤感怀 其四

明代李攀龙

不须婚嫁毕,始作尚平游。五岳年年在,浮云处处愁。

和罗春伯奉常寄题稽山阁韵

宋代袁说友

公来只谒自周行,脚踏稽山意远翔。
叠嶂排云烟杳霭,半天得月夜凄凉。
无言可状湖山好,有客来时绵绣张。
底事东吴声价重,螭头椽笔冠文场。

夏五望日兴德寺纪游得兴字

明代袁宏道

曲侣为前导,僧雏接后乘。城中十里水,世外一行朋。

似眼初除翳,如禽忽去矰。摩苔因看碣,敲盏为呼冰。

松老前朝在,编遗手记曾。倦来披数快,兴去跃孤藤。

邻竹幽堪借,古槐醉可登。溪光时载郭,杯影忽沉僧。

云片轻绡敛,天容定水澄。稚儿行趁蝶,髯客坐驱蝇。

蒙密苍枝覆,晶莹皓魄升。瓮开新易水,瓶煮旧宜兴。

梵集诸方磬,波然万室灯。月尤增潋滟,风小露威棱。

乍入宫荷气,斜分雾树层。凉衫轻鲁缟,时品荐吴菱。

互立谈门户,旋刊酒准绳。杜康将佛事,庄叟作魔惩。

近水终怜鹜,飞枪且笑鹏。思光空任诞,求郡复求丞。

戊辰长安感述七首 其一

明代黎遂球

嵯峨三殿出天中,系玉横金尽赐功。岂识凤仪先有瑞,实为龙种兆真雄。

玺符合正崇高位,杼轴随宽大小东。节俭汉文差可拟,安刘谁与勃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