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

唐代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折柳 惜别 送别
赏析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西园公非水居成招饮同泛以近体二律代柬次韵奉和 其一

明代韩日缵

榕水初晴涨合流,相将鼓棹绿蘋洲。采花蝶傍新枝戏,听曲鱼依浅濑游。

老去健姿同野鹤,閒来逸性狎江鸥。停桡更有含情处,明月半帘人倚楼。

辟隘

明代庞嵩

乾即吾之父,坤即吾之母。性体父母遗,藐然兹下土。

民皆吾同胞,物乃吾侪与。天下本一家,兄弟浑散处。

顾彼有我私,藩篱隔牴牾。岂不均属毛,岂不均离里。

大君乃嫡子,约法族所宗。大臣家之相,协力胥寅共。

卑弱幼吾幼,高年长吾长。鳏寡残疾徒,兄弟失所仰。

在我宜抚之,我心重养养。贤圣乃克肖,济恶何不才。

害仁与悖德,兄弟良可哀。安得顿革奸,烝乂以不回。

有怀日匪懈,无忝馀所生。明发耿不寐,靡靡迈以行。

愿言顾常棣,骨肉情相亲。兄弟乐且孺,以慰予二人。

吁嗟酿失德,乾糇不以分。剖柑贵同味,有无安足论。

闭门独腹饱,同室私啼饥。膏粱岂不甘,吾心亦以悲。

同室私号寒,吾身独缊燠。裘帛岂不安,已颦亦以蹙。

小忿萌懿亲,阋墙忽相搆。被发缨我冠,救之尚恐后。

况乃手相刃,溅血濡禁庭。田地本易得,同气何相倾。

相彼豆与萁,相煎乃太急。我生念同根,隐忧涕以泣。

相彼一尺布,缩缩亦可缝。乃尔弟与兄,云胡不相容。

怀哉百忍子,同居睦且久。遵彼李氏谟,钱帛不私有。

愿作长枕被,寒暄共依依。炙艾以分痛,四海疗疮痍。

兄弟各得所,父母当怡怡。百犬均同牢,物我非尔私。

赠陆翼王

清代周肇

君是左徒门下士,朅来相对哭途穷。遗孤袁粲累囚日,亡命王成赁保中。

书馆三馀淹夜雨,客颜一瘦怯秋风。结交世上黄金满,四海何曾识此公。

送某公迁南户部

明代徐渭

马上尚书白面郎,居官新喜旧周邦。齐梁花月谈双燕,淮海风烟隔一江。

积水游鱼中库板,白粮红粟里人艭。西台御史生祠在,专待君侯与作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