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送传道者归省母氏

宋代释正觉

夜来霜吓橘脐黄,乞与归人怀冷香。
到日跨门须转却,白头不是本生娘。

哀蛩吟

明代汪广洋

西风院落无人语,白露泠泠滴秋宇。
仰见月明河汉高,咿轧哀蛩弄机杼。
咿轧咿轧机杼鸣,绮窗飞度玉梭轻。
同声合奏思无限,万绪千端织不成。
芳兰夕气浮金井,宝鸭沉烟翠衿冷。
荡子从军去不归,妾身抱恨愁孤影。
此时此夜闻此声,更长梦短难为情。
银缸暗击玉钗碎,锦瑟斜移金雁横。
金雁斜横飞不起,漫索余音满人耳。
梨云化作阳台梦,家书望绝湘江鲤。
湘江水流东复深,荡子不归劳妾心。
故将鲛人万斛泪,写入哀蛩肠断吟。

寄侍讲吕原明七丈

宋代晁说之

悠悠客子京华远,只把清秋泪濯缨。
黄叶风前身亦老,白云影外世还轻。
书来旧德知无恙,梦断疏钟恨有情。
昔日诸生今在不,丈人因为话平生。

陆川六景 其二 分水清环

明代张子翼

云气秋深薄鹭汀,春风岸柳拂沙明。山从穿石分源迥,水入空江到海清。

九曲菁茭诸派合,三台楼阁远峰迎。粤南到此真形胜,如带关河拱帝京。

寄石门梁先生求删近藁

明代邓雅

圣人删古诗,足以垂劝戒。愧我刍荛言,存之欲奚待。

弱龄事虫鱼,于兹三十载。冲澹苦未到,绮丽非所爱。

□□觉衰颓,拊卷增叹慨。陶韦迈前修,虞范鸣近代。

潢污耻溟渤,丘垤等衡岱。欲进力未能,备录意有在。

诗家有宗匠,后学恒倚赖。芜田藉锄耘,废金假炉鞴。

乾坤固悠久,海宇亦弘大。独立回天风,泠然响竽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