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江上看山

宋代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写景 抒情 喜悦
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所有诗文

猜您喜欢

次韵赠太平县姚主簿

明代释宗泐

龙虎新开国,鸳鸾尽列廷。辟书从帅阃,得县次郎星。

材儗王珣笔,文超崔瑗铭。暂时栖枳棘,从此奋青冥。

旧说酬三语,犹闻究一经。陋邦沾美化,疲俗尚轻刑。

秋水清虚郭,春山紫翠屏。冥怀劳簿籍,散步出郊坰。

薄暮投禅屋,将诗自宪庭。来窥麋鹿性,喜识凤凰翎。

破榻霜苔冷,孤灯夜雨青。吾生同槁木,身世即浮萍。

老去思归浙,年来厌在泾。逢君俱越客,矫首望东溟。

和休师见怀二首 其一

宋代郭祥正

幽栖新卜野僧邻,憔悴谁怜旧史君。幸有松声吹骤雨,可须歌响遏行云。

岳麓寺 其一

宋代严粲

几层攀石磴,高寺白云边。台旧怀人古,泉幽想鹤仙。

远帆湘浦树,暮角楚城烟。长是登临处,沧洲意惘然。

浴侯官汤泉

元代何中

天气稍清穆,桨声泊荒津。汤泉冽山半,取径娱幽沦。

解带散疏发,掊漪澡閒身。畅然肢体舒,洒若襟怀新。

其下多嘉树,细花落缤纷。和风来树间,芳气通微辛。

繁阴屡移席,我令鸣鸟亲。无为急行迈,殷勤谢舟人。

和何彦正春耕十一首 其五

元代梁寅

自著青蓑久离群,羞将龙剑远从军。雨苗已得邻人惜,烟草常令稚子耘。